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基层行政问责乱象与矫治的刚柔艺术/王湘萍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湘萍 日期:2021-03-22 09:22:15
lip;这些根本谈不上违规违纪,甚至在一般人看来属于日常的行为已经沦落到需要问责来倒逼整改的地步。粗线条、简单化的基层乱问责现象日渐泛滥。
  在基层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动员得再好也不如问责有力”,这表明问责的作用已经在基层形成共识。但这也引发了一定的问题,很多地方政府把问责看成是万能的,问责的内容和对象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泛化、异化,党内问责与行政问责互相代替、覆盖,出现了以问责代替日常管理、以问责代替工作整改的问题。这就使得问责演变为权力工具,偏离了问责制度设计的初衷,造成乱问责的现象。问责与管理是不能相互替代的,管理侧重的是事前规划与事中执行,问责更强调事后对失职渎职行为的惩处。两种行为的重点不同,意义也不同。随着问责的不断强化,领导干部对问责与绩效的关系似乎过于乐观,认为只要问责就能提升绩效,但正如西方学者达布尼克所言,“这一点在理论上和实证上都未经过严格审查”[2],因此只是一个假设。以问责代替管理是乱问责的本质,这是一种前后倒置,是懒政思维在问责机制上的体现,是对基层干部的一种伤害。问责是一把利器,但不能见谁伤谁。领导干部应提高问责的科学性、精准性,避免问责被异化。
  (二)基层行政乱问责的表现
  1.“背锅式”问责。行政问责的对象是造成重大失误的责任人,但一些领导干部把问责视为出现问题时丢卒保车的策略,以未造成重大失误的责任人问责来代替主要负责人问责。贵州省在2016年到2018年两年的时间共问责2889名领导干部,其中乡村基层干部占比为99.5%。乡村基层干部吃苦最多,受累最多,被问责也最多。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一线干部问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严惩微腐败。但99.5%这个数字似乎给人们这样一种疑惑:是否存在着基层干部“背锅”的嫌疑?“背锅式”问责从本质上来说是权责不对称造成的,即上级领导享有权力,责任则是基层干部的,在扭曲权力观、政绩观的驱动下,“甩锅”成为上级领导的常用手段,造成上级领导享有权力、基层干部担责“背锅”的尴尬局面。
  2.“箩筐式”问责。如果说“背锅式”问责反映的是问责对象问题,那“箩筐式”问责就是问责内容出现了偏差。问责泛化主要就是问责内容泛化,不管是直接责任还是一般工作,不管是否造成不良影响与过失,都被纳入问责范畴,比如上文所提及的喝牛奶被问责、迟接电话被问责等。随意化问责使得问责机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被削弱,并且会诱发基层干部对问责的抵触情绪,严重降低问责机制的政治合法性。“箩筐式”问责免不了给人一种形式主义的印象,表面上是严抓严管,实际上是问责越位,造成基层干部人人自危。
  3.“任性式”问责。行政问责要依据各地区颁布的行政问责办法执行,但实际上很多地区将问责私人化,抛开了法律规定,领导干部想问责就问责,想问责谁就问责谁,问责沦为领导干部处理不顺眼下属的工具。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曾发生过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事后纪检部门已经确定问责对象和部门,但市级领导认为只对几个人问责起不到威慑作用,因此加大问责的力度并扩大问责范围,致使一些无直接相关责任的部门负责人也被问责。这是典型的功利性问责,在某些领导干部看来,问责就是展现自我能力的形式,问责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