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领导者领地行为的成因、影响与控制策略/杨 虹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 虹 日期:2020-12-04 14:15:25
间相互竞争甚至相互敌视的氛围,这会显著抑制员工组织公民行为。
  (二)组织层面
  领导者领地行为对组织的影响可以分对内和对外两种,对内领地行为是指领导者对组织内成员的领地行为,对外领地行为是指领导者对其他组织的领地行为,其分别会对组织绩效产生相应影响。
  1.对内领地行为与组织绩效。资源保存理论认为,价值越高的资源,个体越倾向于对其进行维护,从而产生了资源配置的增益螺旋与丧失螺旋。领导者在组织内占有主导地位,与一般员工相比具有更多的资源,因而会产生资源配置的增益螺旋。但领导者领地行为所导致的资源丧失速度是显著高于资源增益速度的。对于领导者来说,要积极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资源利用率,但领地行为使得领导者过分强调对自身资源的保护与对员工的分割,使其缺乏增加员工资源的意识,容易降低对员工的关注程度以及对组织绩效的关注程度。当领导者感知到自身领域比如领导权威、面子、组织规则等受到威胁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会在员工中扩散,进而降低员工工作积极性,影响组织绩效。另外,领导者领地行为对员工的影响还存在着溢出效应,即减少员工知识共享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这种负面影响会扩散到组织层面,也就是破坏领导者与员工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降低组织绩效。
  2.对外领地行为与组织绩效。领导者对外领地行为是一种部门本位主义,强调本部门、本组织的利益,对其他部门和组织持敌视态度。对外领地行为意味着领导者拥有高度竞争意识,对自己的组织具有强烈的专属意识,对其他组织持有强烈的边界意识,并会将组织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标记,不分享,更不允许其他组织使用。当本组织资源受到侵犯时,领导者会强烈对抗,这就使得领导者花费在本组织目标和绩效上的精力降低,从而影响组织绩效提升。在发展过程中,一个组织势必会与其他组织产生关联,领导者主导着组织发展,其行为风格也就影响着自己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领导者领地行为使其不愿同其他组织进行资源与知识共享,当其他组织遭遇危机时也不愿出手相助,这不利于组织对外界资源的获取。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关键,在很多时候,组织创新是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但如果组织之间相互敌视、相互干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绩效。
  四、评价与启示
  辩证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领导者领地行为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领导者领地行为确实存在着较多的消极影响,对员工和组织均有负面作用。鉴于此,应该对领导者领地行为进行控制,以提升员工和组织绩效。
  首先,领导者要减少领地行为,自觉克服领地行为的消极影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领地行为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在组织中,领导者应将自身融入组织整体中,将组织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为此,领导者要避免将权力、权威、资源自我化的倾向,明确权力和资源为组织以及全体成员所有,防止权力私有化。领导者还要树立公平公正的理念,对组织成员一视同仁,减少圈内和圈外的区分,同时树立正确的面子观和人情观,促进情感与规则之间的平衡,改变与员工的敌对关系,在组织内带头开展知识共享、帮助他人等积极行为,以身作则,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行为模式。
  其次,加强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