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组织制度体系的常见漏洞与完善之策/张进财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进财 日期:2020-11-13 16:36:07
下属领会精神、能动执行。结合我国社会现实环境来看,因受传统思维影响,现代治理所倡导的法治与效率难以被真正重视。若单从制度形式来看并不缺少规范条例,下级部门也时常强调、大力宣传上级指示,但实质上人情关系依然会干扰公事处理,公共事务很多时候依然不得不考量亲疏远近和背景、后台,人治特色依然较为浓厚。尤其是在制度与关系发生对峙时,法治思维的缺乏常常导致执行者仍然偏好唯上是从,唯恐思虑不周而加剧自我职场风险。如此也就导致大数据技术并不能真正成为公平评判、理性决策的客观参考依据,现代治理所强调的效率还是让位于无形的职场规矩。无论是意见征集还是路径规划,决策层依然习惯请示、汇报。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制度执行中的碎片化、滞后化。同时,法治思维的缺失也加剧了规范约束的形式化,执行层限于对人情、人治的信奉,并不真正在意追责担责机制的严格执行,制度并未内化于执行者的内心。在更信赖靠山、背景的心理下,其往往认为只要上级不否定、不反对就可保监督检查无忧,致使相关条例规定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制度的权威性。
  三、现代治理视域下组织制度体系的完善之道
  1.保证内容适用。提升制度的权威性,首先要保证制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与适用性,确保制度能指导现实工作、引导下属执行。其一,立足框架、界限设置的科学性,确保引领指挥行为有效务实。决策层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必须首先契合事物发展规律,留有必要的延伸、解读空间,以方便执行层结合区域或部门实际进行务实性解读与细化。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经验库、案例库,畅通信息交流渠道,确保引领思想的前瞻性。其二,立足标准要求的可操作性,提升制度质量。其关键在于可细化、可拆解、可融合,在把控宏观方向、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的基础上,结合执行层的不同诉求与行事流程,适度放宽技法路径选择权,并适当忽略形式要求,允许执行者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操作的顺序流程。在此基础上,为切实提升制度内容的可操作性,有必要对一般行事程序、流程步骤进行规范。这并非干预执行者,而是凸显制度规则对实体性问题和程序性问题的同样关注,让执行者更清楚地知晓做什么、怎么做,以减少系统性误差。这也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强化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全面性。其三,紧跟时代要求提升治理效果,以动态化创新实践、变革视角逐渐革除制度体系中的落后理念和定式思维,在广开言路的过程中去粗取精,注重不同制度要素的衔接,以满足诉求,夯实治理基础,在稳固基础上有所突破、实现发展。其四,坚持宏观制度体系与部门规则条例“两手抓、两手硬”。以统领性制度框架为基础,深入领会组织发展精神、目标追求,继而结合部门责任、具体要求延伸出相关的细则规范,在整合部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配套制度。
  2.提升执行者素养。构建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只是强化治理效能的第一步,对客观规则的科学、能动解读将更直接地影响执行操作,这就需要在提升制度质量的同时提升执行者的综合素养,使其能理解、能驾驭。其一,培养法治思维,构筑制度意识,将制度规范内化为行为参考的首要、权威标准。这就需要保证制度体系本身的可操作性,以务实效果令人信服、愿意配合,这一精神上的绝对认可与信赖将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