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组织制度体系的常见漏洞与完善之策/张进财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进财 日期:2020-11-13 16:36:07
发“变通风险”。这主要表现为宏观目标下的规范替换、利益诉求下的主体替换、内容范围下的性质替换,部分执行者借由属地原则使制度准则改变原有的公共服务属性,将其名正言顺地用于私利私欲的满足。在严格遵照执行的表象下,无论价值取向、服务对象还是标准要求,都已显著背离组织制度设计的初衷,导致越执行越离谱的怪象。这一变通替换执行行为固然是因为执行者认知的偏离,但制度体系本身的灵活性、实用性缺陷也不可忽视,其忽略一线实际、地区差别的个性缺失最终导致了制度的低效或失效。
  3.形式要求有余而约束效力不足。有效的制度体系应立足内容的合理性、全面性和科学性而产生相当的约束效力,引领执行者按要求开展行动,严守底线原则,主动规范权力、资源使用行为。但在现实工作中,制度体系往往形式要求有余而约束效力不足,部分执行者利用制度设计的漏洞盲点,敷衍塞责、消极执行,导致资源耗费过大而具体实效无从期待。部分更为隐蔽者则在表面迎合、遵照执行的假象下,深挖制度约束空隙、研究惩戒空白,继而以实质性对抗行为、欺骗行为坚持个人想法,或是表面不违反大的行为要求却也不严格领会精神实质,存有侥幸心理,寻求灰色空间;或是借由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定式思维、刻板套路,向上级隐瞒制度执行事实甚至伪造执行现状,谎报业绩效果。在重形轻实的制度体系设计下,组织制度看似面面俱到、规范合理,深入实施却发现盲点、空白不少,既难契合区域实际,也难深入细节、动态跟进,这就给了执行者相当的打折执行可能,自然也就容易诱发“异化风险”。
  4.弹性操作错位而引导规范不当。契合治理现代化要求的制度体系必须留有相当的弹性空间,以满足新需求、适应新特征,既保证引导的先进性、时代性,又维系相当的约束力、权威性。这就要求在限定框架范围的基础上,指导原则、目标追求、行事规范、底线要求务必明晰,执行者可以结合属地具体特性选择实施操作的方式方法,却不可违背精神指示,方向性问题、取向性问题和服务初衷不存在调适空间。但当下制度体系容易因此陷入极端,或是为方便下级执行对范围底线放得过宽,将本不该由下属抉择的原则性问题全权交出,任由其调适变通而带来操作不当;或是为过度防范权限滥用而事无巨细,规范条例层出不穷、一一涉及,执行者稍有自我想法和意见即干预限制。殊不知,如此弹性错位,反而会加剧制度引导约束乏力,下属在执行过程中或是毫无顾忌、随性自我,或是拘谨受限、压力倍增,既不能发挥制度体系原本的引导指示效力,也不能迎合时代需求助力创新发展。
  二、导致制度缺陷的主要因素
  1.设计本身有失。在提升治理效能的过程中,制度体系的基础性、指导性效用不可替代,一旦有失就会直接影响具体管控行为与方向选择。[1]现实工作中的约束乏力、引导模糊、适用不足等问题,正是在于制度体系本身设计的不完善。其一,条款内容不接地气。在制度设计初期多为决策管理层讨论商议,主观屏蔽了基层一线的实际信息反馈与诉求感受,导致信息不对称以及关注务实操作不足,这就使得最终出台的规范要求理论上合理可行,实则因大众参与度低而并非最佳。其二,大众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不足,将进一步导致其对条款规范理解和操作中的不清楚、不明确。决策层过于宏观与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