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能者多劳”的成因与 “能者困境”的破解建议/姬宇鹏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姬宇鹏 日期:2020-10-20 11:29:08
  【摘  要】“能者多劳”有三种现象值得反思:“能者多劳”变成“能者疲劳”,“能者多劳”变成“能者白劳”,“能者多劳”变成“能者多怨”。这使得“能者多劳”成为“能者困境”。从全局层面看,“能者困境”会形成“短板弱链”,不利于生成整体竞争能力;从管理层面看,“能者困境”会导致“鞭打快牛”,不利于提升科学管理效能;从团队层面看,“能者困境”会造成两极分化,不利于构建积极和谐氛围。破解“能者困境”,要忍得住别乱用,“多劳”应该有边界;大胆奖别糊涂,“多劳”应该有回报;推上去别小气,“能者”应该有接任。
  【关 键 词】领导;管理;“能者多劳”;“能者困境”
  【作者简介】姬宇鹏(1989— ),男,解放军96785部队干事。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17-0030-02

 

  当前,随着复工复产的加紧推进,担负任务重、时间节点紧、标准要求高成为各类工作的基本特征,“能者顶上”“能者多劳”成了各单位的普遍现象。但如果念歪了“能者多劳”的下篇文章,就会造成“能者困境”,小则影响工作效率,大则败坏单位风气,影响长远发展。

  一、“能者困境”及其成因
  “能者”,顾名思义是有能力的人,是现代管理理论中的高绩效工作者,也是领导口中出大主意、写大材料的人。所谓“能者困境”,就是在组织内部,过分倚重“能者”,一味强调“能者多劳”,进而导致“能者”不能、弱者更弱、闲者更多的局面。具体而言,有三种现象,值得关注和反思。
  一是“能者多劳”变成“能者疲劳”。“有能力就该多干点”是很多人的惯常想法。基于这种思维定式,领导遇事爱找“能者”部属,认为托底放心;同级遇事爱找“能者”同事,认为省时省力;下级遇事爱找“能者”领导,认为有人把关。一旦被贴上了“能者”标签,就难免被各个部门“抓壮丁”,承担一些职责之外的工作,久而久之形成路径依赖,陷入越来越忙的怪圈。其原因有二。一方面,面对急难险重的短期任务,集中精锐兵力、集智合力攻关符合资源调配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如果长时间都只有几个“精兵”调来调去,很可能是在人才培养上缺规划、缺统筹、缺韧劲,导致可用的人不多、顶用的人太少。
  二是“能者多劳”变成“能者白劳”。一些单位在“能者”的使用和评价中存在双重标准。突击任务时,“能者”就是香饽饽,做方案拽着、写材料拉着、抓落实绑着;可到了评功评奖、职务调整时,“能者”就成了“门外客”,一味强调部门利益、一味强调名额平衡,丝毫不提“能者”的协同贡献。这样一来,“能者”的付出就成了“地平线以下”的沉没成本,使实干者难得实惠。从表面上看,“能者白劳”是作用发挥与评价激励不够统一,缺少“干多干少不一样”的鲜明导向;从深层次看,很多协同工作、协同任务缺少明确的、定量的、互通的绩效评价机制,更多的是以“关键时刻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