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数字化时代推进社会治理须走出“数字陷阱”/陈茂先 林 娟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陈茂先 林 娟
日期:2019-12-13 12:00:11
评价。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要素,所获取的数字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数字的客观性并不是天然的,更不是绝对的,是主观见诸客观的相对客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数字观,对数字本质有清晰认识,不轻信、不迷信、不盲从数字,学会驾驭数字,而不是被数字驾驭。
数字真伪。社会治理领域中的数字所代表的“特定物”“特定事”有可能真实存在,也有可能不存在。比如,汇报材料中的民生数字,有可能是真实的,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有可能是“掺水”的,甚至仅是数字而已。因此,对待数字必须核查真伪,既要考究来源的真实性,又要考究方法的正当性,还要通过逻辑对比校准数字,避免被“伪数字”诱导而治理失败。
数字效用。数字并非都是有效的,只有有效数字才有价值。比如,判断交通事故的原始状况必须使用事故发生时的车速、载人数、天气状况、驾驶数据等,而使用平均速度或者历史数字会影响判断。领导使用数字之前要对数字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准确判断该使用哪方面的数字和哪些数字,在最短时间内运用最有效方法获取有效数字,避免无效数字的干扰。
数字关联。数字与社会治理有的是正相关,有的是零相关,有的是负相关。评价一个地区贫富差距水平如果仅仅依靠GDP、人均纯收入等数字,即便数字都是正确的,也无法判断真实情况,因为这些数字与决策目标关联度太低,必须通过综合指标来判断差距大小及其原因。在干部考核中,仅凭测评得票情况就对干部做出定论往往是不全面的,还要考虑政治生态问题。在政治生态不健康的环境下,测评分数低的干部有可能是讲政治、讲原则、讲担当的好干部。
数字的生命性。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项工作在某地实施后可能效果很好,但在纯数字指导之下,若不加分析地“移花接木”,则可能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在社会治理中,必须考虑数字背后的承载物是否具有可推广、可复制性,考虑数字的“生长”空间和“生存”基础。
大数据的误差性。1.01的365次方是37.78,0.99的365次方是0.025。可见,1.01和0.99虽然都与1只相差0.01,但在大数据计算之下会相差巨大。这就告诉我们:在大数据时代,采用大数字时必须慎重,否则可能会因为很小的数字误差而出现很大的错误。
三
新时代领导进行社会治理不能脱离数字而盲人摸象,要科学地看待数字、分析数字、运用数字,成为“数字主人”而不是“数字奴隶”,做到数字为社会治理服务,而不是社会治理为数字服务。
一要准确界定数字功能。数字是服务治理的工具,是领导履行职责的辅助性参考,并不是决定性要素,也不是社会治理的最高目标。新时代,领导要树立正确数字观,科学认识数字、获取数字、使用数字。要根据社会治理需要确定什么时候使用数字、使用什么样的数字、运用数字实现什么目标、通过数字发现什么问题、帮助纠正什么样的偏差,走出“为了数字而运用数字”的误区,更不能为数字而削足适履,避免“数字光环”之下的治理失效。需要大数字时使用大数字,需要小数字时使用微观数字,不能因数字而影响工作思路;需要历史数字时使用历史数字,需要即时数字时使用即时数字,走出数字固化的狭隘;需要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