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者公正理念的典型偏误及其防避之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陆涛 周琴
日期:2019-10-09 11:18:51
整天将公正说在嘴上、写在文上、挂在墙上,把老实人哄得团团转,以公正之名,行压榨之实,将老实人的剩余价值压榨得一干二净。
4.以过来人自居,将自己的经验强施于人。一是付出总有回报的愚人论。有的领导者一路辛苦、一路成长,付出有了收获,以过来人的口吻教诲下属勤勉敬业、扎实工作,相信组织会公正对待每位同志、每名干部,决不让老实人吃亏。然而,现实是一些只会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老实人往往干活多、回报少,而那些投机取巧、偷奸耍滑的人却在领导者面前吃得开、得实惠。二是荣辱不在一时的经验论。有的领导者经历挫折,最终取得成就,能看淡名利、荣辱,常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诫下属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平淡看待荣辱。然而,那些忍辱负重的老实人却总被欺负、欺骗,逐渐对领导者口中的公平、正义产生怀疑。三是功成不必在我的价值论。有的领导者淡泊名利、看淡荣辱,常教育下属以实干为先、以事业为重,却不能客观公正对待实干担当的下属,导致其对领导者的公平理论产生怀疑。
二、领导者公正理念偏误的现实危害
1.混淆是非。有些领导者以狭隘自私的公正观教化别人,让人们对公正概念、公正标准、公正界限、公正行为产生误读、误解。其以是否符合自身利益作为判断公正的标准,对自己有利的事就是公正之事,对自己不利的事就是不公之事,以少数公正代替多数公正,以感性公正代替理性公正,以表面公正代替实质公正,实际上偷换了公正的概念,导致“影子公正”,形成公正视角上的错位。
2.颠倒黑白。有些大谈公正的领导者,其实口是心非、词不达意,以公正之名,行不公之实,常常在公事上做文章、谋私利,嘴上说着公平公正,心里却打着谋私的算盘,公私混杂,正邪不分,患上了“色盲症”。
3.扰乱视听。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领导者作为公平正义形象的代言人,哪怕行为上有一丝一毫偏差,都可能对公众心理产生误导。公正本身没有错,错的是践行公正理念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讲,公正既是一种行为遵循,又是一种行为结果。领导者的公与不公,群众看得最清楚、体会最深刻,最有发言权。言行脱节、口是心非,所听所看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群众就会怀疑领导者是“阴阳人”。
4.贬损形象。公有大公小公之分,正有大正小正之别。公私之间、正邪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差。很多时候,领导者说话办事公正与否,就在一念之间,稍微偏一点就是私邪,就可能给别人留下口实,让别人抓住把柄、揪住辫子,说话就不够硬气,做事就缺了底气,管人就少了胆气,自身形象就减了分、打了折。
5.降低威信。有的领导者认为只要自己行得端、走得正、不出事就是好干部,至于下属说话处事是否公正,自己想管也管不了,能管也管不好,对下属的损公谋私行为,往往是提醒一下、点到为止,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领导者对单位违法违纪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管失职责任,造成单位风气不正、自身威信降低。
三、领导者公正理念偏误的防避之策
1.谋之以公防走心。一是不忘初心。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具体而言,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实干促实绩,为党旗增辉,为党章添彩,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