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基层工作评价中的“痕迹主义”表现及治理之方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 滢 日期:2019-03-22 09:43:59
重要原因正是在于对“痕迹”效用的放大,即不再将其作为管理的辅助手段,而是上升为事关干部优劣评价的主要考核方式。过分扩大“留痕”效用的做法使得照片、文字材料成为考核的一手资料,进而根据材料准备得翔实与否直接判断干部表现的优劣程度,若材料不充分则必然认定为“不合格”。如此不合理、不完善的“一刀切”式的考核管理办法,只会过度要求白纸写黑字、有图有真相,检查考核时“没档案就等于白干,没照片就等于没干”。这必然会迫使基层干部耗费大量精力与资源,充分想象,添油加醋留“痕迹”;主观臆造,妙笔生花做“文章”。
  (四)上下级间信任缺失
  从痕迹管理的最初目的来看,不可否认其正是为了满足上级实时监管的目的[2],以确保基层工作能落实到位,在无法感知最终结果的阶段,借由图片和文字资料来检验干部的工作状态与过程。若能将这种“留痕”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自然可以充分发挥其行为规范效用,但若要求基层干部事事“留痕”、时时“留痕”,随叫随应,其所反映的就不再是理性的监管与引导,而是上级不信任状态下的时时监控,为实现预期效果,上级所关注的不是具体方向的引导和下级必要的自主决策空间,而是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级级加码。下属为应付上级考核,所凭借的也不再是实际行动与思维创新,而是以虚假数据、表面文章和相关图片一级骗一级,级级掺水。
  三、抓“铁”有痕,杜绝作秀
  (一)端正态度
  基层工作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以及组织政策的精准落实,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基层干部,都应认识到以“留痕”来证明工作的敬业与努力是十分低效且难以实现的,要想取得实效、赢得民众口碑,就必须化“留痕”为行动。其一,上级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实时监管固然重要,要求下属上报自己的工作进程与状态也不为过,但若将这种打卡、汇报视为监管的全部就会偏离正确的管理方向,亲自深入一线的实践与考察是任何“留痕”都无法取代的,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示范效应。其二,上级管理者还应认识到,过度强调“留痕”的直接后果就是下属工作重心的转移,不仅无法实现对下属行为的规范引导,反而会助长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对于工作形式的过分干涉也会制约下属的思维、行为创新,使其陷入死板的模式套路。其三,基层干部也应端正对“留痕”的认知,认识到实时记录与汇报所能证明的只是自己“做”的状态,无法呈现“做”的最终效果,试图仅凭表象来证明自身的优秀和敬业是不正确的,最终的成绩只能来自于真抓实干下的付出。
  (二)科学考核
  科学运用痕迹管理,使其充分发挥正向的规范与展示效用。首先,必须正确看待痕迹管理,不能将其视为评判工作的主要标准,而应视其为还原下级工作开展进度、成效的手段,至于干部具体的工作态度与效果,还要看深入一线调查到的一手资料,如此方能规避“材料为王”理念下的“一刀切”作风。其次,科学构建完善的干部考核体系,既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工具所提供的图片等材料信息,将其作为新型的行为佐证材料,又要身体力行、深入一线综合考察实践效果,倾听民众声音,避免唯材料、唯表象的形式主义,真正实现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