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扶贫干部“心不在焉”的典型表现和治本之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陈 科 日期:2018-12-20 11:32:28
的扶贫干部不仅要踏实肯干,还要具备创新精神,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抉择。但现实工作中,部分单位在派驻干部的过程中却更关注吃苦耐劳而忽略了思想的活跃性,导致驻点干部对扶贫工作虽心有余却力不足,甚至会因为判断失误而浪费资源。这种“人”与“事”的不匹配也会使干部在工作中不断感受失败和打击,从而萌生放弃的念头。
  三、根治扶贫干部“心不在焉”的策略选择
  1.变为先。精准扶贫之难不仅在于工作过程的细致与精准,更在于策略选择的灵活与新颖,其既没有现成的理论可套用,也没有明确的条文指挥,隐含于现实状态中的特点、规律只能通过反复地实践方能发现,没有切实的身体力行就必然无法有所得。干部对于扶贫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将主要通过自身的持续实践来实现。但创新社会的新事物、新问题不断涌现,有价值的实践和尝试往往是极具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想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行动往往会因为无参照先例而更具风险。这就意味着当下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点对点帮扶的身体力行并非全部有效,若只是为了“做样子”“走过场”而进行常规性体验或形式化的“住进贫困群众家”是无法发现新问题、新规律的,也不具备任何实质效用,只有敢于冒风险、敢于试验新路径、敢于使用新方法的创新型实践,方能真正助力贫困群众学会技能、提升思想和开阔眼界,也才有可能真正帮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这就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对扶贫干部的培养应该是开放且多元的,要鼓励其摆脱“安逸”“安全”的思想陷阱,培育其敢试、敢干、敢冒风险的思想认知与心理基础,使其乐于也敢于做出极具“变”之特性的尝试性行为。二是扶贫干部在进行前期实践之后,应善于结合自我认知能力、思维水平与眼光眼界,对所思考的对象、结论进行必要的延伸,进而“悟”出更具推广性、实用性的新方法、新理论。三是扶贫干部在对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现象之规律进行探寻的过程中,应对问题、现象本身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抓住实质、要害所在,跳出就事论事的思维窠臼,形成科学、全面、立体的认知。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2.沉下去。脱贫目标的彻底实现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付出,对于扶贫干部而言,想要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突破性成绩是难以实现的,其更多时候都表现出繁杂性与反复性,只有依赖持续不断的付出方能逐步实现最初目标。这也就意味着扶贫干部想要将扶贫工作做到位,将上级精神贯彻到底,首先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能沉得下去。一方面,能够放下架子,真正深入一线,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并切实感受其脱贫道路上的障碍与难点所在,真正把握不同贫困户的不同特征,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扶贫措施。另一方面,强调干部能沉下去还意在说明扶贫工作的长期性,需要个人具备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能够以坚守的姿态应对贫困难题、持续攻坚克难,直至最终彻底实现目标。此时的“沉下去”所强调的不仅是行为上的坚持与维系,更是思想上对初心、对理想、对目标的锲而不舍,而非将这一工作任务视为自身“混”一线的短暂经历,更不能将参与基层扶贫工作视为个人职位升迁的跳板,试图通过“走过场”、做表面文章而有意博得上级关注。若抱有功利主义心态,将只会导致扶贫资源的浪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