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扶贫干部“心不在焉”的典型表现和治本之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陈 科 日期:2018-12-20 11:32:28
行为的创造性,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只是为了满足数据标准、完善各类表格填写,待至上级考核时可以完美呈现各种“凭证”。至于群众所面临的真正困难和问题,只要不在考核范围之内就无须费心费力解决。
  二、“心不在焉”的根源所在
  1.责任感缺失。扶贫干部在帮扶工作中难以真正实现“住进贫困户,贴近贫困、感受贫困、解决贫困”,其首要原因正是在于其并未深刻认识到自身所担之责的重要性,没有将扶贫工作上升为自己服务社会与民众的应尽之责,更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持续全面发展,而仅仅是将扶贫视为一般事务性工作。加之扶贫成效的好坏难以与干部个人职位升迁直接挂钩,这就更使得部分责任认知错误的干部难以产生压力感和动力感,个人所在意的仅仅只是参与与否,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精神。这种责任感与担当意识的缺失,一方面会直接引致干部行为的放纵和随意,另一方面更会间接导致干部“所思”与“所行”的分离,产生“心不在焉”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的情况下,干部会直接轻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其心思自然也难以聚焦于当下事务,虽然行为上仍然参与当下的扶贫工作,但是出工不出力,只是“混日子”“走过场”。
  2.服务本心不足。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部分干部之所以沉不下去、浮于表面,不仅在于其对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还在于其难以始终秉持服务的本心而怕苦怕累。更确切地说,就是部分干部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其在对“公责”与“私利”多方权衡后,认为责任大而个人获利少,进而不愿意“无偿”付出。这事实上所反映的就是功利型领导干部在做事过程中所秉持的享乐心理。一是其不愿意为组织之事、民众之事而付出太多的精力,也拒绝为承担责任而损失个人利益,其首先追求的是自身的绝对安逸和安全。二是其从思想深处所秉持的并非服务本心,而是贪图领导岗位权力,以方便个人目标的优先实现,其所在意的不是履职后具体的行为效果,而是享受职位所带来的优先权和支配权。面对扶贫工作的具体任务和难题,其不仅难以直接服务于个人职位升迁,还会增加“额外”负担与风险,因此以应付之态做足形式也就不失为其最优之选。
  3.价值取向偏离。毋庸置疑,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个人想要实现发展的迅捷化,必然需要首先获得上级的认可与关注,如何能在上级领导面前凭借显著成绩而频频亮相就成为部分干部的工作重心。其对于个人价值实现的判断不再是服务社会与民众的多少,不再是个人社会责任、岗位责任担当的程度,而是简单化为显著、醒目业绩的实现和重要岗位的获取,以扶贫为典型代表的基层工作也就成为这类干部敬而远之的“厌恶”之事,一旦其真正承担该项工作,自然也会因为心怀不满而应付了事。最终导致的就是扶贫干部身心的分离和工作中的心不在焉。
  4.业务水平欠缺。部分“心不在焉”的扶贫干部是因为工作能力的欠缺而难以担起相应的责任,这类干部虽然能够充分认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也能主动全身心地投入扶贫工作中,却限于个人的能力水平而难以创新解决方法。毕竟精准扶贫所强调的不仅是资金到位,而且是如何用好、用活资金,使其助力贫困居民掌握致富之道。这就要求点对点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