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上级组织对丑闻干部的甄别之方与使用之道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黄兴忠
日期:2018-12-03 16:12:01
到达了丑闻风暴中心,应高度关注、及时纠偏。
二、使用之道
用人是一门领导科学、领导艺术,关系人心向背。用得好则人心思进,用不好则人心涣散。对丑闻干部的使用,更彰显领导的智慧谋略,需要在谋上多用力、用上慎思量。
(一)慎用,与有丑闻嫌疑的干部谈话
对有丑闻嫌疑干部的使用,关系到选人用人的风向标,必须坚持慎用为先的原则。一是慎思量。用有丑闻嫌疑的干部,就要冒一定的政治风险。一旦丑闻被查实、后续发酵,损害的就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及其公信力。组织部门必须加强对干部丑闻信息的采集和甄别,进行信誉风险评估,全面客观准确地预判丑闻的严重性、危害性、破坏性,尽最大努力减少或避免评估失误造成的损失。二是慎动议。给干部动议工作画定红线、设立禁区,坚决防止违规动议。按照“谁动议谁签字,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对有丑闻嫌疑的干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采取集体票决制,全程纪实,作为终身负责、终身追责的重要依据,给干部工作戴上“金箍儿”、装上“警报器”,防止出现“老好人”“老油条”现象。三是慎使用。俗话说,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干部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复杂度的工作,失误就要被追责。如果对群众早有反映、上级早有察觉的丑闻干部,组织部门一意孤行去使用,以后出了问题,就要坚决实行问题倒查、责任倒追,追究相关动议人员的连带责任,从而使组工干部时刻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
(二)起用,给被人诬陷的干部平反
有错必纠、知错必改,是我们党的一贯原则。作为组织部门,对被诬陷干部,要及时为其正名、还其清白、复其职位。一是澄清事实。官场如战场,进行的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一些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敢于担当、勤政务实的好干部,常常因工作得罪人,被人诬告陷害,无辜“躺枪”。党组织要及时为受到诬告陷害的党员澄清和正名,对查无实据或轻微违纪但不够追究纪律责任的问题,可以通过谈心、召开会议和通报等适当方式,及时澄清事实,恢复当事人名誉。[2]二是消除影响。要通过召开案件通报会、组织专题会、全体党员会、支部生活会等形式,通报受诬陷干部的案件查处情况,给背黑锅、遭诬陷的干部松绑减压,对诬陷者给予党纪政纪处理,为遭丑闻诬陷的干部平反昭雪、洗清冤屈,使其及时回到组织怀抱,感受组织温暖。三是解冻起用。绝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但也不能放过一个坏人。要公正公平地对待被人诬陷的好干部,绝不能因其被人诬陷就以其某方面有瑕疵为由,将其束之高阁。要及时为遭诬陷的干部撕“封条”、解“冰冻”、复官位,做到人尽其才、岗适其职,绝不能因此伤了被诬陷干部的心。
(三)巧用,对与丑闻关联小的干部敲钟
古人讲,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作为组织部门,对犯错误、有丑闻的干部,要观后效。一是适当敲打。有的干部虽不是丑闻事件直接当事人、利害关联者,对丑闻的发生不是有意而为,但确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此,绝不能熟视无睹,要通过组织约谈、诫勉谈话、内部通报等形式,在适当时候,以适当方式,及时给其敲敲钟、提提醒,促使其迷途知返、幡然悔悟。二是适时敲击。对与丑闻关联小的干部,虽不能一棍子打死,但也要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