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领导者科学设计激励产品的创新思路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任华敏 日期:2017-04-25 16:10:07
作的开展较为小心,且能够坚持到底,拥有优异的组织行动力。在需求方面,领导者只需满足员工既定目标即可。
  2.偏好变化。偏好变化的员工,在工作中通常较为活泼,喜欢自由发挥,不会因为临时改变计划或加速的工作变化而气急败坏,拥有较强的“换挡”能力,能够随时适应环境的变化。然而,这类员工也最容易产生对激励产品选择方面的变化。
  (三)在完成目标后,员工对回报的需求
  1.精神奖励。渴望得到精神奖励的员工可谓是企业中“身负重任”的员工,他们会因为领导表扬而认为得到了认可与尊重,希望自己的工作成果对于企业而言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心理上的满足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激励。
  2.物质奖励。追求物质奖励的员工,通常认为薪水、权力、奖金以及升迁的机会必须等同于自身的付出,他们会用明确的薪资福利定位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对他们而言,激励产品设计要秉承公平、公正的规则。
  如同没有哪一种血型是最好的血型一样,员工激励因子虽各不相同,但并没有哪一类“激励DNA”是最好的,领导者只有采用相应的激励策略去激励员工,才能保证激励效果的有效性;领导者只有科学地设计激励产品,才能提升员工的士气。当员工产生了驱动力、需求、奖赏三要素,就会出现员工激励感满足的“成就区”。如下图所示:
  在图中,这个被称为成就区的地方,才能让员工觉得工作既有趣又容易获得成功。因此,企业领导者在设计激励产品时,不能单一地考虑员工在某一方面的所需,应注意囊括驱动力、需求、奖赏三要素。
  二、“V”形管理模式的基本假设
  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典的北欧航空公司总裁卡尔松设计了“V”形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又被称为“倒三角”管理法,它改变了传统的上行下效管理模式,其核心就是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要承担领导分配的任务与责任,且员工拥有分内事务自行处理权,不必事事上报,而最高领导者只负责观察、监督、推进。其目的就是让员工在这个“V”形空间中,释放自己的工作热情,自由发挥。员工一旦接收到来自领导者的信任与重视,就会认为自己被领导认可,从而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提升工作效率,这种激励等同于非物质性激励。对此,卡尔松的解释为:“人人都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邓正红对“V”形生存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重点即提升组织员工工作成就感。“V”形管理模式表明企业的中心在内、在下,而要保持整体态势表现出企业发展平衡稳健,却离不开员工的支撑。
  在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下,一方面企业缺少活力,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经济效益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有些员工依靠薪水的高低来衡量自己工作上的付出,机械迟钝地“拿工资办事儿”,几乎失去了创造力。“V”形管理模式打破了企业传统管理的三角模型,将其倒置,更好地突出了员工处于价值创造的最前沿,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激发员工发挥最大潜能。按照传统金字塔模型,员工这个庞大的群体处于管理层级的最底层,同时又是一线阶层,当然也符合重心在下的基本力学原理。但是,按照企业软实力的观点,创造企业价值才是第一要义,而员工所肩负的使命必须与之相匹配。基于此,必然产生金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