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地方干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及其教育路径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何丽君 日期:2016-12-07 17:09:23
o;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深化。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对于社会转型期干部执政为民具有启示意义。
  三是清廉。封建社会各级官吏时常面临清廉的考验,在各类官箴书中,“清廉”一词最为常见,以此来表述不贪求、不苟取钱财的训告。譬如:“居官首重维清,察吏莫严于守……是操守实立身之根基,而持廉乃计吏之先务。”(郭成伟主编:《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93页)“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不自爱也,宁不为世所诮耶?”(张养浩:《牧民忠告》,姑苏书局同治七年版,第2页)人们将清廉看作居官的基本原则,将其视为鉴别政治是否清明、百姓是否安居、风俗是否淳朴的标尺。
  四是修身。传统文化将“德行”列于首位,倡导克己自省、立志乐道、改过迁善、知行相资等修身方法。譬如:孔子主张“修己以安人”,提出“克己”“正己”“修身”的修己方法。孟子认为,官吏必须养“浩然之气”,使自己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曾子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提出“三纲八目”的修养途径。朱熹指出,“‘道之以德’,是躬行其实,以为民先。如必自尽其孝,而后可以教民孝”,进而诉诸“内省外察”“反求诸己”“居敬穷理”的修养功夫。历史上无数开明君主、清官廉吏所体现的高尚道德亦为当代干部树立了高尚的人格丰碑,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素材。
  中华5000多年悠久文明积淀的传统文化精华,是新时期干部教育的根基与依托。干部教育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与外国优秀文化相接轨,高度关注干部的精神需求,筑起民族精神的堡垒。
  2.系统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之术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治国理政艺术。从儒家、道家、佛教、兵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经典著作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蕴含着极为深厚的理论底蕴和异常丰富的生动案例。在此,以《大学》与《孙子兵法》为例。
  《大学》塑造了“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人格,同时蕴含着丰富的人才选拔思想。譬如,人才选拔不应受个人情感好恶之影响。“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领导者要清晰认知所喜爱下属的不足,所不喜爱下属的优点,客观评判,公正选拔。又如,人才选拔应“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为准则。选拔以民为本、豁达宽容的人才,方能维护子孙后代和黎民百姓的利益,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再如,人才选拔时,领导者要警惕“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盗贼侵夺的只是一家一户之财,而“聚敛之臣”却使全社会的黎民百姓遭殃受害,若任其肆行,国家将“灾害并至”,到那时,“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提出生死、进退、强弱、奇正、虚实、攻守、治乱等辩证且矛盾的对立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在人才选拔方面,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