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者增强下属公平感的历史智慧及启示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戴木茅 田菊会
日期:2016-06-06 11:26:50
却无桃可拿的古冶子被彻底激怒,他“抽剑而起”,论功行赏瞬间变成了血腥战场。面对古冶子的愤怒,公孙接、田开疆意识到自己因贪桃而失礼,在返还桃子后愤而自杀。古冶子也为自己的莽撞造成二人自杀而羞愧不已,亦自杀身亡。
程序性公平可以保障实质公平。在“二桃杀三士”中,三位力士的悲惨结局固然是他们个性鲁莽所致,但如果有了可操作的评比流程,制度性的规范会约束人性弱点,故事也许就是另一种结局。更重要的是,程序性公平可以化解人们因结果不公平而带来的怨恨。两个桃子分给三个人,一定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此时若引入公平竞争,在公开、透明、平等竞争的情况下,即使是失败者,也可以输得心服口服,欣然接受结果。
三、巧疏导,确立策略公平
衡量公平与否,除了客观标准,还有主观感受。在政治生活中,上级处事的言辞表情、行事方式都可能给下属留下细微印象,使其做出不同解读。
真情流露是增强当事人公平感的方式之一,这是一种“弱行动”。在处理政治事务时,决断者不再是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只会冷冰冰地依规则决断,而是真心体贴当事人,让人感受到温暖。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刖人足,所刖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刖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刖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刖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子皋在处罚罪犯时,虽然秉公执法砍去了他的脚,但是正如被砍了脚的人所说,子皋在审判案件时反复推敲法令,替对方着想;在定罪行刑时,又心有不忍、面露难色。子皋这些举动,被砍了脚的人都看在眼里,他虽被处罚,却心怀感激,所以在子皋遇险时愿意搭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上级处罚下级时,如果能如子皋断狱一般心怀仁慈,也会让下属感受到公平而心甘情愿地接受处罚。
显示关怀是增强当事人公平感的另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强行动”。中国文化中有注重人情、面子的传统,上级如果能展现出对下属的额外关心,就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魏太祖赏赐袁焕:“袁焕卒,太祖赐谷二千斛,一教以大仓谷千斛赐郎中令家,一教以垣下谷千斛与耀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仓谷者,官法也;以垣下谷者,亲旧也。’”(《太平御览·治道·赏赐》)
袁焕是三国时魏国大将,字耀卿。在他去世后,魏太祖赏赐给他两千斛谷。值得注意的是,魏太祖并不是直接赏赐这两千斛谷,而是分别用太仓谷和垣下谷进行赏赐。众人不解其意,魏太祖解释道:赏太仓谷,依照的是公开的法律,是袁焕作为大臣理所应当获得的;而赏垣下谷,依据的是人情,因为袁焕是其亲近的旧部。在这里,魏太祖既遵循官法,秉公赏罚,又因循人情,让旧部亲属感到魏太祖对自己的重视。
综上所述,上级为了增强下属的公平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