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者增强下属公平感的历史智慧及启示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戴木茅 田菊会
日期:2016-06-06 11:26:50
勇猛御敌,使他免遭患难的,给予再次一等的赏赐。以上赏赐都是给予帮助他存身、存国的有功之臣的,在三赏过后,开始赏赐劳苦仆臣时,陶淑狐就要被放到首位了。晋文公区别对待赏赐的做法不仅打消了陶淑狐的疑惑,而且得到了晋国人的支持。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在规则明确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实质公平,并不排斥领导者对下属的奖惩实行区别对待,如果固守“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的原则,对所有陪同晋文公流亡的臣属都给予同样赏赐,那么会因为主次、轻重不分而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为了追求实质公平而进行差别化对待时,关键要注意这种区别对待必须具有可被正当化、能经得起双方辩驳的标准。所谓“可被正当化”,指的是前后一致、有合理的理由,这可以保证不平等最终指向平等。晋文公此处依据仁义、礼仪治国,采取差别化待遇,使他赢得了后世的称赞。所谓“可辩驳”,指的是经过仔细反思和公共讨论来确定公平分配的标准。古代社会缺乏平等意识,领导者通常是自己独断确定赏罚标准;到了现代社会,独断决定很难获得认可,可辩驳成为判断赏罚公平与否的重要标准。
二、重程序,确立过程公平
程序公平是指在事情处理和决策过程中体现公平原则,相较于注重结果的实质公平,程序公平更看重过程,要求公平不但能被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程序公平有助于实现实质公平,强调程序公平,可以让下属在政治参与中感受到尊重和认真对待。
前文所列举的晋文公赏赐的例子若隐若现地体现了程序公平。晋文公在面对陶淑狐的不满时,能够进行回应,说明区别对待的原因,这种愿意解释的态度属于程序性公平中的“对话”。需要辨明的是,此处的“对话”与现代程序意义上的“对话”并不相同。晋文公虽然公开进行了解释,但是与其说他是为了回应陶淑狐,不如说他是为了向世人展现他的治国观;至于陶淑狐,在心有不满的情况下,并不敢直接向晋文公询问原委,而是通过咎犯辗转托话。按照《史记》中的描述,陶淑狐问得更是委婉,他以“请罪”的方式来询问晋文公为何不赏:“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史记?晋世家》)既然有功不赏,那么想必是自己存在过错,导致君主取消了赏赐。这些言辞间的细节反映了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中,上下级进行程序性沟通的困难。
程序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方式,遗憾的是,相较于对实质公平的重视,中国古人对于程序公平多有忽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反映了在没有程序保障的情况下,臣属间因分配不公、互相争斗而带来的惨烈后果。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春秋时齐景公手下的三位勇士,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他们,让三人论功而食。“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从表面看确立了依功劳分配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一系列可操作的规则,评判功劳大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何种功劳为大?如何展现功劳?谁来评判功劳大小?如果被评判方不承认评判标准该怎么办?在这些程序性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仅以功劳作为评比标准必然会带来混乱。事实果真如此,面对诱人的桃子,公孙接首先历数自己的功劳,在其他人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率先拿起一个桃子。接下来,田开疆在炫耀完自己的功劳后也抢得一桃。功劳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