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找回群众:基层治理的探索与重塑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吕德文
日期:2016-06-06 11:21:09
中心治理的情况下,一些社会问题迅速通过行政轨道成为国家治理难题。
2.官僚制行政与半正式行政的关系。群众路线是多种治理技术的融合,既有高度理性化的官僚制行政,又有极为灵活的简约治理技术,两者的结合是通过代理人体制进行的。代理人在接受官僚制行政的命令后,往往通过半正式的行政方式完成任务,他们大量采用熟人社会里的人情策略,充分运用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既维护了被治理者的基层权益,又完成了正式行政任务。基于熟人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基层政权也习惯于将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但是,半正式行政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从而影响官僚制行政的权威;熟人社会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使得一些半正式行政发生异化。因此,在行政执法化的进程中,准官员逐渐退出执法领域,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被严格限制,半正式行政失去了合法性。半正式行政的消解,增大了正式行政的压力,丧失了一线行政的灵活性。
3.专业化与综合治理的关系。由于包含了多种治理技术,群众路线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治理方式。大量的日常治理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一般的行政人员即可处理,且基层治理问题具有非程式化和不规则性的特征,不具备科层管理的条件。因此,基层行政必须适应这一状况,每个行政人员都是多面手,行政力量围绕着中心工作重新组合,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开展工作。一些专门工作虽然专业化程度较高,如公安、财政、土地管理等,大量的行政工作只能由专门机关承担,但是,仍然离不开群众工作及其他部门的配合,这也属于综合治理的一部分。不顾基层治理的自然属性而一味追求专业化,将丧失综合治理的优越性,无端制造基层治理困境。
总体上看,当前的群众路线偏重于官僚制建设、正式行政和专业化,忽视了群众动员、半正式行政和综合治理,片面强调“领导”的作用,而忽视了“群众”的一面,让群众路线内部的多重对立统一关系失去了平衡,并最终表现为基层治理中缺乏群众性,也即去政治化的问题。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 凉 风
E-mail:ldkxlf@163.com
电 话:0371 - 63926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