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单位恩怨的体制根源与治本之道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 崧
日期:2016-01-18 16:21:21
以外(如外来部门的绩效考核),也可以指向本单位(如单位处室结成利益同盟而欺骗本单位)。与此相应,单位作为名誉共同体,常因单位面子的需要而催生出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之猖獗,单位制本身不能不说是一大根源。如果说单位就像一个家,那么不可避免的一个结果是:利家主义的倾向使得单位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扮演着欺诈的角色——这是利益和体制使然,可以称之为体制性欺诈。如果一个社会之结构的基本单元不是单位,而是具有独立人格、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个体,那么这种欺诈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其四,伦理化使法治难以生根。单位生活的伦理化倾向决定了法治在单位中难以生根。无论如何,人治事实上成了单位内部活动的基本逻辑。众所周知,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常常决定这个单位的基本特色和基本取向,一把手换了,单位的风貌势必随之改变。在单位管理中,人治固然有其优势,但如果绝对摒弃法治精神,则会滋生诸多弊病,与时代精神相背离。因为人治是一种依靠情感教化的混沌之治,其缺点是秩序不整、界限不严,极易滋生侥幸、依赖和各种腐败。
其五,外交内攻的人际关系模型。单位生活中会结成各种各样的小圈子,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似乎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我们深入考察这些人际圈子的形成机制,就会对单位的人际关系模型获得更深切的认识。事实上,单位中形成的人际圈子,要么是情趣相投,要么是利益相关。不过,单位中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不妨称之为外交内攻或远交近攻模型。这种情况的出现,常常是由利益格局和名誉因素造成的。单位所能支配的利益(譬如一块饼)在总体上是不变的,如何分配这块饼势必导致单位成员之间的竞争,形成利益冲突。人们为了分到尽可能多的饼,就会竭力表现自己,注重并经营自己的形象。这可以视为一个定论,那就是:单位中的人都会注重自己在单位中的形象。再进一步推论:单位生活的群体性格局以及单位扮演的全权性角色,决定了单位中的人无一例外都具有名誉上的诉求。这一切带来了这样一个结果:单位中的人对本单位成员一方面有情感上的依赖,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又难免有所警觉和戒备,至少不会像与单位之外的人交往那样无所顾忌、无拘无束。由此形成了单位人际关系中远交近攻、外交内攻的心理倾向:人们往往更乐于与非本单位的人建立密切而毫无戒备的关系。这种外交内攻的现象并非绝对,人们总会找到个别超然于单位人际生态之外的独立个体,但外交内攻现象作为一个总倾向却是客观存在的。
三、单位生态的体制根源
单位恩怨或者说单位生活总体上的不信任倾向,不妨称之为单位生态。我们该如何来治理或调整这种生态呢?从根本上消除单位恩怨和不信任,我们需要探本求源,找到单位恩怨的体制根源,由此获得其治本之道。
总体而言,单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市场越来越成为资源分配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的时代,单位制成了逆潮流而动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比喻来描述单位制的生存形态:“蜂窝状结构”与“马铃薯格局”。
先看“蜂窝状结构”。单位是城市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单元,然而,每个单位却各禀所能,单位与单位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互不沟通。当然,职能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