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忠义”是领导者应对不确定性的基石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孔维民
日期:2016-01-18 16:13:20
就是靠发扬光大自己的“忠义”精神,碰到任何困难均秉持“打碎牙和血吞”的精神,屡败屡战,顽强不屈!这种自始至终至真至纯的精神,当然被道光、咸丰、慈禧等赏识。不仅如此,曾国藩的这种心性修养也教育了自己的队伍,感动了诸多妒贤嫉能的同僚,最终使其能够把一个个挫折踩在脚下。
讲“忠义”就是要单纯、纯洁,一心扑在事业上,从而达成“外王”业绩。曾国藩作为一个文人,对于打仗这个专业性极强的事情,按理说很难取得出人头地的业绩,但正因为他是很呆板的老实人、圈外人,因此对于绿营的评价就没有什么顾忌。他一语中的,认定绿营的腐败导致其不能打仗,说:“国藩历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不丧尽天良!”那么怎么打胜仗?就要“赤地立新”,建设一支新的具有“良心”和“灵魂”的正义之师。曾国藩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每逢三日、八日,他都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亲自进行政治动员——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对于水战,曾国藩同样一窍不通,但是秉持“忠义”理念,自然有激情、有使命感。他最终建成十营水师。水师的胜利,陆军的坚韧不拔,使曾国藩立于事业上的不败之地,终于从战略上避免了来自清廷上下的不确定性风险。
三、当代领导者践行“忠义”而避免人身依附的底线
践行“忠义”,就要求做人要纯、为官要纯,但是作为领导者来说,来自于上级和同僚关于“忠义”的要求却未必如你心目中之构想。最容易走火入魔的一种情形,就是在关系文化、人情文化的浸染下把传统的“忠义”价值观扭曲为大搞人身依附的“圈子”方术。面对沧海横流,能否坚持操守,切实地做到“和而不同”甚至继续襄助同僚、扶掖下级,就需要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修养。这里提几点作为参考。
(一)“忠义”要由内而外,知其所以然
对于“忠义”二字,任何领导者都应该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修炼自己的“忠义”品质,超越“大难来时各自飞”的自私自利,否则就亵渎了“忠义”二字,也会因为自己的诸般“机巧”而害了自己。讲“忠义”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即“忠义”乃为官的基本准则。好比人的一日三餐,好比和尚的日日撞钟,“忠义”不需要任何外部的动作去渲染。风吹动了河面,河面泛起层层波纹,你看不见风,只能看见波纹。如果把各种外在的形式,如绝对的听话、进入“圈子”、搞“江湖义气”误认为“忠义”,至多得逞一时,长久则堪忧。
(二)律己严,待人宽——注重换位思考
“严”有多方面的含义。如,对于“忠”,就要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气度;对于“义”,就要有不惜杀身成仁的信念。不仅如此,还应该在理智上严格律己,如不能盲从上级,要实事求是完成使命。“严格”不能拘泥于琐事与繁文缛节,而应该出于事业心与使命感,如此方能够在“待人宽”方面同样做得出色、精致、到位。所谓“待人宽”,同样是全方位的宽。如,对上要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