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忠义”是领导者应对不确定性的基石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孔维民
日期:2016-01-18 16:13:20
“忠义”是领导者应对不确定性的基石 ——兼谈曾国藩的忠义观
自古以来,就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面临铁腕反腐的局面,也有人调侃:“现在官员也变成一种高危职业。”安身方能立命。传统应对“君”的伦理大道固然是“忠”,但若无报国之“义”,亦为旁门左道。随着时代变迁,在保留传统“忠义”高贵内核的同时,也应该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
一、领导者“忠义”的基本节操
领导者倘若没有“机巧”能力,则难以成就大事,甚至会因芝麻粒般的小事情置自己于灰头土脸之境地。如曾国藩几次作战失败后,给朝廷上奏折请罪,说自己“屡战屡败”。写完之后,交给幕僚李鸿章,李鸿章则大笔一挥,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结果朝廷不仅没有怪罪曾国藩,还大大地表彰了他一番。曾国藩确实殚精竭虑为清廷尽忠,自该表彰,但若因此误解李鸿章乐于追逐机巧,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汉人,李鸿章之所以能够成为清朝的股肱之臣,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一道辅助同治、慈禧开创了“同治中兴”,其根基还是“忠义”二字。吕布因为背弃“忠义”的名声在外,即便主动投降,曹操也不能容纳,原因正如陈寿评价:“吕布有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在新时期,“忠义”对于领导者来说,其安身立命的中流砥柱作用还是没有改变的,这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制约。虽然汉代以后“忠”与“义”作为单字已经连缀,但是“忠义”的经典含义还是包括了“忠”与“义”两个方面。
对上要“忠”——忠心耿耿,诚意办事。在传统的忠义观中,“诚”与“忠”是不可分家的,因此,面对上级领导,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不耍心眼,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把戏。
“义”的含义是什么呢?一是对平级要讲究“义气”。《水浒传》作者所表达的“义气”就反映了市井大众的“义”字内涵。二是“仁义”“义理”方面的要求。同僚之间讲义气、不打小报告、不告密、不踩人往上爬是必须的。另外,更要讲“大义”,不能因为“忠”祸害“大义”。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若拘泥于形式,即为大逆不道,但彼时之商汤与武王是正义化身,自然被历史学家和社会各界大力褒扬。目前忠义观也有了一个共有的新趋势——“忠”要受“义”的节制,为“大义”甚至可以“灭亲”,何况其他?当今的领导者也应该自觉地把“忠”纳于“义”的节制之下,否则就是本末倒置。轻点说是“愚忠”“死忠”“笨忠”,严重点说,它背弃了干事业的底线要求,就是“不忠”或者“伪忠”。
“经商要看胡雪岩,当官必学曾国藩。”曾国藩作为私德与官德的楷模,对上的“忠”同样受自己内心恪守的“义”节制。如曾国藩非常反感当时官场上的是非不分、黑白不辨、“优容苟安”的风气,于是给刚刚继位的咸丰上了多道奏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