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大数据时代领导者公信力建设的要点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陈 明 日期:2015-09-21 16:14:45
性区分来对待。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污点都将导致领导者公信力的严重破坏。大数据时代,记忆已经成了常态,遗忘反而成了例外。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使得领导者公信力变得异常脆弱,比如,生活中某一细节方面的过失,一旦被网民捕捉到就会迅速传播,甚至会遭到网络领袖的舆论炒作,吸引大量的网络水军来参与讨论,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态势,这不仅损害当事人已有的公信力,还会造成对当前政府或政党公信力的严重破坏。因此,大数据时代,对领导者公信力实时“修复”便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分析技术使这种“修复”成为可能。具体体现为事前“修复”和事后“修复”。所谓事前“修复”,是指领导者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当前公信力动态感知后,及时查找不足,明确是非界限,使其在不断完善中将公信力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所谓事后“修复”,是指领导者不良行为被网民炒作后,要及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事态的主要矛盾、下一步动向、已经造成的影响等因素,有针对性地与公众加强对话,做好应对工作,防止造成更大的影响。
  四是为领导者公信力提供战略规划。领导者公信力最终的落脚点是满足公众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同的历史时期,公众对领导者赋予了不同的期望,其公信力也有不同的内在要求。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主体的角色期待增加了新的内容或形式,而主体自身对此并没有感知,仍然固守原来的身份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社会对主体的角色期待与主体自身角色行为之间的冲突。面对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挑战,人们对领导者或政府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一旦期待不能实现,公众将会把不满的情绪发泄至执政当局,或在网络空间片面评述当前政府行为引发舆论谴责,或采取将此事件与彼事件盲目联系的方式引发公众对事件当事人的同情,甚至会刻意发表不良言论来丑化党和政府领导人形象,从而达到利用舆论的力量来迫使政府让步或改变既定政策的目的。这一系列行为无疑会影响领导者公信力。因此,对现有领导者公信力的坚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立足长远,与时俱进,彰显领导者公信力时代特色。巴拉巴西曾指出,每个人都是习惯的奴隶,人们行为的可预测度平均为93%,有些生活规律的人甚至可以达到100%,即使是偶然也有其内在的秩序,知道过去即可预知未来。个体行为的可预知性不仅描绘了个体行为的基本轨迹,也更容易发现公信力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对此,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当前社会环境、公众需求、政策导向、领导者素养等因素综合分析,为领导者公信力建设提供战略规划,增强领导者公信力的生存能力。
  二、大数据时代领导者公信力建设的根本着眼点
  第一,将大数据作为领导者公信力的倍增器。一是利用大数据维护领导者权威。大数据时代,数据获取的便捷性和分析的多主体性使政府对信息控制的优势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民间团体、个人、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等组织。信息控制优势的衰退带来的不仅是传播主体多样化,更是权力资源的进一步分化。权力资源的分化必然打破传统意义上政府权威的基本模式。在传统意义上,政府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社会秩序、习俗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实践,并借助于强制力和福利待遇,这与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相适应。领导者代表政府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