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自信、希望、乐观、韧性——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心理资本透视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周 颖
日期:2015-09-11 10:19:28
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不日新者必日退。”当前,时代发生着巨大变化,舆论环境日趋复杂,意识形态较量非常激烈,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分化,宣传思想工作也要随之进行创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最忌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必须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只有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才能够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这种在原有路径受阻的情况下创造性灵活解决问题的要求,反映了“希望”的路径特点。
综上,当个体具备希望这一积极心理要素时,能够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高希望感的个体通常具有更正向的情绪,对未来有更积极的期待,面对挫折较少采用逃避策略,遇到困难多会弹性调整目标,受到阻碍也会灵活寻找替代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中国梦目标的设定现实而有挑战性,反腐败过程中选择“虎”“蝇”一起打的有效路径,以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需要创新,都体现出高希望感的特征。
三、乐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归因风格”
乐观是心理资本范畴的第三个子维度。
乐观的个体处在顺境中时,认为成功得益于自己能够控制的因素。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曾指出:“我们要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作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内有些同志看到经济迅速发展的一面而沾沾自喜,同时又有些同志因看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足而悲观失望。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立足于我们党在90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制度、道路,形成客观而清醒的认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种解释是把积极结果归因到自身可控因素。不妄自尊大则避免了盲目乐观的风险。虽然中国道路累积了一些中国经验,但是中国基本国情维持了“三个没有变”: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主要矛盾依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这些现状的客观正确认识,有助于防止自控感的无限蔓延。
乐观的个体表现为遭遇负面事件时,认为失败在时间维度上是暂时的而非永久的,在空间维度上是局部的而非普遍的,并且能够从个体内外寻找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上海市代表团讨论的时候说:“在问题面前也急不得,用生活的淡定去面对这些问题……老的问题解决了,我们还在面对新的问题,其实老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在中国社会里面同时存在的。”雾霾天气大面积出现引发的健康问题使得社会各界对环境污染更加关切。针对雾霾频发问题,有“两会”代表认为,这是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态破坏的直接结果,应当尽快着力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问题。事实上,雾霾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包括物理、化学、气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习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