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中国“个性官员”及其成败因素分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光炎
日期:2015-09-11 10:16:15
也会有种种失误,但这终究是支流。他们最终把事情办完了、办成了、办好了。主流与支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那么取哪一个、选择谁呢?这大概不需要再进行论证。
三、环境是“个性官员”成败的重要因素
环境因素对于“个性官员”来说,是他们能否施展才干、有所作为又克服负面个性的关键。丘吉尔、戴高乐之所以在世界历史上、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功勋卓著的人物,就是当时这种环境造就了他们,这恰恰证明了“时势造英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这个环境,主要包括人际氛围、评估机制。
在“个性官员”所在的单位里,有必要造就一个容错的、识才的环境。实际上,要么不做事,凡做事就难免出错,所以,人人都应该宽大为怀,允许犯错误,允许改正错误。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取其所长,用其所短”,我们既应该这样说,也应该这样做。有一个“阎王审知县”的故事让人很受启发:一名知县死后,阴魂到了阎王处,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连百姓的开水都不喝,只饮一杯冷水,而且从来不对百姓发脾气,可谓温良恭俭让啊!阎王冷笑道:“设官就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不骂人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上设一尊木偶,连冷水都不喝,连话都不讲,岂不更胜于你吗?”知县阴魂辩解说:“我虽无功,但总算是无过吧?”阎王斥责道:“你在世时,紧睁眼,慢开口,遇到事情绕道走,一心只求保住乌纱帽,在你的手下和笔下不知耽误了多少事情,你这样无功就是有过!”知县无言以对,乖乖下了地狱。如果一个官员“为官不为”,廉却不勤,“油瓶倒了也不扶”,明哲保身,“连钟都不撞”,得过且过,对事业没有心情,“人未老却心先衰”,精神萎靡不振,这样的干部能说是好干部吗?如果一个官员习惯于当“收发室”,把责任上推下卸,谈不上有什么问题但也没有什么成就,旁人甚至说不出他明显的好与坏,这样的干部能说是好干部吗?只有那种励精图治、奋力“筑梦”的领导才是真正的好领导。要善于识别什么是真抓实干,什么是踏石有印、抓铁留痕,什么是干部的主流和支流,什么样的官员是真正的好官员。
在“个性官员”所在的工作单位里,要建立和完善一个评估机制。评估,包括标准、程序、诉求、奖罚等。不能以“墙倒众人推”的办法作为标准,必须完善一系列“办成事”的考核指标;不能随意评论评论就下结论,必须多方面、多层次、几个结合进行反复评估;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必须允许当事人说明情况;不能“有功有过平均吃大锅饭”,必须做到赏罚分明。特别是要有奖有罚、有赏有惩,不管对什么人,都不要有成见、偏见。凡有功者、成大事者,都应给予重奖、重赏,即使是犯过错误,但改正了、又出成绩了,照样应给予奖赏。这样的机制,可以使有个性的官员放心去干事,并且努力避免再出差错。这样的机制,是一种约束的机制、激励的机制,同时也造就了一种催人上进、奋发努力的环境。《亮剑》中的李云龙犯了错,由团长降为营长,但他不气馁,一样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师长”对他是该表扬的表扬、该提拔的提拔,最终,他当上了师长、军长。中国古代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