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干部“带病提拔”的体制分析与治理路径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 伟 苏良书 日期:2015-07-13 17:06:29
监察部门、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这些选拔者也是监督者。在这种结构体系中,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要坚持干部工作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充分发扬民主;要改进干部考察工作,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干部。干部“带病提拔”病象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是某些地方、某些领域没有真正坚持群众公认原则,没有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选拔使用干部过程中存在去群众化现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大多游离于群众监督,成了干部们‘内部’的事情,干部考核的结果往往掌握在考核的干部手中,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有时难免出现偏颇或‘不作为’的现象。”[彭穗宁:《让群众在干部选拔中发挥主体作用》,《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第5期,第38页]这种结构性失衡违背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理念,导致用人权相对集中、“少数人选少数人”现象,甚至出现一把手用人权“私有化”和“商品化”的怪象,结果偏离“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干部”的用人察人导向,为干部“带病提拔”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是干部选拔任用方式问题。干部“带病提拔”的结构失衡导致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呈现出两个特点:①干部选拔任用方法以经验为主,科学化程度不高。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党的任务比较单一、紧急情况多,战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促使凭借经验和惯性思维来选拔任用干部,少数人选人具有独特的作用。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凭借经验选人虽然具有简便、成本低、灵活迅速的特点,但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容易出现主观主义错误、选拔者知识经验不足出现误判等现象。②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过于封闭,开放程度不高。封闭的选拔方式与战争时期形成的保密习惯、干部选拔任用缺少科学分类息息相关,这导致干部“带病”而被“提拔”无从为公众所知,只有等到这些干部因为严重违法违纪最终被绳之以法时,其“带病提拔”的真相才公之于众,既损害了党的公信力,又贻误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三是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问题。干部选拔任用环节与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民主推荐的约束力不够。民主推荐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环节,但“在操作层面上缺乏细腻的规定,使得这一环节的制约作用有所削弱。通过对干部‘带病提拔’案例的分析,发现多数都进行了民主推荐,甚至个别‘带病’干部推荐票还比较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对推荐主体的行为没有正确导向和明确要求。二是民主推荐参会范围还未完全扩大到知情层面。三是对民主推荐结果运用的规定过于原则”(刘华军、杨程富、周晓华:《党政领导干部“带病提拔”问题初探》,《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2期)。②传统的考察模式不易发现“带病”干部的深层次病症。主要表现为:干部考察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对干部定性评价多、定量分析少,主观判断多,分类评价少;考察手段比较单一,以个别谈话为主,其他手段缺乏;干部“带病”常发生在生活圈与社交圈之中,而干部考察难以发现这“两圈”的情况;考察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考察人员有故意行一己之私者,也有过于自信、粗心大意者,这最终导致考察失真。③讨论决定中集体把关还不够严格。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