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领导性格与下属能力发展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阿山江·买买提江 日期:2015-06-08 18:30:17
uo;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更有对韩信内心深层次的诉求的理解,并在跟随他多年的众多兄弟都渴望得到上将军之职时,果断地把这一职位给了刚入职、脚跟未稳的韩信,满足了韩信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中国人都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普遍心理。领导者如果能够对这种心理加以利用,细心观察,主动发现下属的才华,并提供发展的平台,下属就会视这样的领导者为知音、为伯乐、为恩人,甘心为领导者效力。如果反之,领导者的领导力将大大下降。韩信在项羽和刘邦二人不同的阵营里能力的发挥大相径庭,其差异就在于项羽和刘邦二人对下属的理解。韩信需要的是权势,但当他发现项羽是不愿意放权的“妇人之仁”之后,自知自我价值不可能在此实现,便迅速离开了项羽。而韩信对刘邦的感激涕零之情则来自于权势的获取,即“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史记·淮阴侯列传》),这种感激之情的加深伴随着“吾得以至于此”,也即被封齐王之后而达到一定的高度,最终产生了报答知遇之恩和誓死效忠的决定或举动,即“虽死不易”。这实际上是对刘邦的善解人意所生发出的情感认同,上升到了道德层面。这种道德上的认同与归属,使韩信在最有能力背叛刘邦的时候没有选择背叛,最终成就了刘邦的事业。
  三、猜忌:难容下属,导致人才遭迫害
  猜忌是领导人消极的性格之一,它实际是气量狭小的另一表现。这一性格将抑制下属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有时甚至关乎下属的人生命运。有气量的领导者追求人才,特别欢迎超过自己的下属,不无端猜疑,并积极为这样的下属创造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使下属的才华发挥出最大效能。这样的领导者在给他人舞台的同时,也能使自己的事业达到最高点。而气量小、心胸狭窄、无端猜忌的领导,则嫉贤妒能,对取得成绩与进步的下属百般挑剔,压抑甚至加害于他们。这在“家天下”的封建皇帝之中尤为明显。
  刘邦和项羽都有专横专断、气量狭小、猜忌人的不良性格。项羽的气量小是因为他出自将军世家、个人能力强,形成了浓重的自恋情结,这样的领导者很难接受有才华的下属,更不可能接受才华超过自己的下属。所以项羽“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史记·淮阴侯列传》),不愿意给下属一丁点发展的平台与机会。不仅如此,项羽对待来降的将士则更是大开杀戒,很少重用。项羽这样的性格特征,很难容忍像韩信这样能与他抗衡的军事人才,因而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
  刘邦是一个精于世故,善变之人。他既有包容的一面,又有气量狭小甚至是阴毒的一面。在伟大理想没有实现之时,他始终克制自己的不良性格,呈现出谦恭与包容的良好性格特征,主动接受来降的将士,并委以重任,对待韩信就是如此。在韩信为刘邦规划了还定三秦、大军东归的计策后,刘邦发现了韩信较高的战略眼光。当刘邦彭城兵败之后,韩信在楚汉相争的战场上,通过击魏、破代、井陉击赵、胁燕定齐、兵会垓下,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使刘邦不得不承认“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史记·高祖本纪》)。但韩信毕竟不属于刘邦集团的老班底。刘邦与韩信的关系,大不如与萧何、张良那么亲密,对韩信一直怀有戒心。随着韩信力量的不断壮大、影响力不断扩大,刘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