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决策偏误及制约原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付 超
日期:2015-06-08 18:08:33
究,上级似乎可以追究,可是上级是否也有责任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第四,决策偏误还分为故意偏误和过失偏误,这两者的区别如何界定、由谁来界定还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五,即便领导者因决策失误而被追究了责任,但如果这种问责的力度不够或仅是为平息事态而采取的障眼法,那么不仅起不到威慑作用,反而会助长某些领导随意决策的气焰。
三、领导决策可行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
1.领导决策程序及内容要合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落实到领导决策上,就是要将决策的形式合法与内容合法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决定》中明确提到: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由此可见,领导决策具有可行性,领导决策程序与内容合法是基石。另外,行政问责机制是确保领导决策合法的关键保障。正如《决定》中提到的,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坚持“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各类决策主体的责任,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做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切实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由此可见,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是推进行政决策程序合法与内容合法的前置条件。
2.领导决策模式要合理。随着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日益庞大、大众传播媒介的转型和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公众公民意识的增强与参政能力的提高,传统的在程序上和结构上都处于封闭状态的领导决策模式必然被公众参与式决策模式取代。非政府组织中的倡导性社团往往对公共政策充满兴趣,对决策有着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比拟的影响力,如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中国文化书院,利用其自身特色开展环保教育,配合政府编制环保计划,竭力呼吁改善生态环境,并动员各种力量干预破坏环境的行为,对环境决策产生巨大的压力。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则对类似中国文化书院这样的非政府组织传递自己的声音起到了“扩音器”和有意凸显的作用。众所周知,公众看到的新闻是“媒介化的新闻”,通俗来讲,就是同一个客观事实,媒介说发生了就真的发生了;媒介说没有发生,那么发生了也等于没有发生。媒介以何种立场和视角呈现新闻事实非常重要,这种立场和视角于领导决策而言,是重要的监督和纠错力量。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每一个公民都是自媒体,随时随地都可以关注想关注的社会问题,参与到对问题的治理与讨论中来,是领导决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更是领导决策最终被公众认同和内化继而产生权威的重要途径。在公众参与式决策模式下,领导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拍板人”,而必须发挥好倾听与协调的双重功能,决策的可行性取决于领导群体与公众的共同贡献,通过这一模式制定的决策,没有理由担心它的可执行性。
3.注重整体效益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