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领导干部职业操守缺失现象分析及防治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宋 帅 日期:2015-05-05 11:22:51
  领导干部作为带领人民干事创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领头人,一个决策、一个计划甚至一个动作,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一方发展大局,因此,其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牵引着群众的目光。领导干部的职业操守状况是百姓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裸官”“潜规则”“为官不为”等现象的频繁出现,给领导干部职业操守笼罩上了集体缺失、集体败坏的阴影。
  “操守”一词古已有之,释为执持善行、固守志节之义。职业操守主要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从的最低道德底线和行业规范,比如履职尽责、遵规守矩、不以权谋私等。领导者的职业操守常常被看作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基石、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职业操守的集体缺失和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不仅涉及社会环境污染,还有体制机制错位因素。如何深挖原因,正确而艺术地摆脱利益牵绊、人情困扰,坚守职业道德,是值得广大领导干部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领导干部职业操守集体缺失的现象特征
  职业操守应当是领导干部发自内心的一种约束,是领导干部在实际行动和行为中的直观表现,而职业操守集体缺失是隐性的、不易被察觉的,带有明显的滞后性特征,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现象来表现。领导干部职业操守集体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1.“潜规则”泛滥
  领导干部是各领域的开拓者、示范者、引领者,其行为操守反映着行业领域的风气、状态,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行业规则和秩序。当下,频繁曝出的领导干部“潜规则”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所谓的“潜规则”,是指某领域私下里集体奉行的行为准则。领导干部“潜规则”实际上是领导职业权力的异化,它使公权变成了私权,使“权为民所用”变成了“权为私所用”。领导干部不再去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而是遵守看不见的、约定俗成的规则,私下里形成行为约束。这种约束背离了正义观念和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和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不少领导干部将坚持职业操守的下属屏蔽于“潜规则”之外,或者拉入其中,逐渐形成对抗正式规则的“联盟”。正因为众多这种集体“联盟”的形成,“潜规则”才具有长期的、强大的乃至稳定的对抗能力。凭借这种私下的集体默认,许多人获取了遵守职业操守所不能获得的利益。本应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的领导干部,反而带头践踏公平、钻空牟利、搞权力寻租。“萝卜招聘”“不送礼不升职”等形形色色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成为行业共识,直接导致社会办事效率降低,权力逐步异化。只有当“潜规则”“潜”不下去的时候,当一切都浮出水面的时候,不当的行为和做出不当行为的人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领导干部职业操守集体缺失造成“潜规则”的盛行,慢慢地侵蚀着职业操守的自然权威,使领导干部的言行变得毫无尊严和可信度。这实在是既可怜又可怕的事。
  2.“人情”变味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领导干部作为社会成员,礼尚往来、眷顾亲情、关照友朋等也是人之常情。作为人们通常具有的情感,人情在一定意义上影响或制约着领导干部的日常行为。领导干部待人处事如果符合职业操守,往往值得尊重,也能够被人接受和理解,但若稍有不慎,就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