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逆淘汰:独立性人格的官场之殇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傅 敏 陈明龙
日期:2015-05-02 13:58:59
理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进行择优汰劣的选拔机制。择优汰劣带来的生存压力,对发掘组织成员的成长潜力、完善组织的自身结构、提升组织的工作效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故而淘汰机制在社会各个层面和方面普遍存在,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然而,凡事皆有例外,组织价值理念的过时、组织系统结构的僵化、组织成员自身的不足等因素的存在,都会对择优汰劣形成冲击,甚至出现反其道而行之的汰优择劣的逆淘汰,官场也是如此。
有调查总结了目前官场逆淘汰的六大怪象:清廉的不如腐败的、亲民的不如霸道的、干事的不如会说的、不站队的不如站对队的、眼睛向下的不如眼睛向上的、实干的不如作秀的。在这六大怪象中,如果从人格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很明显,清廉的、亲民的、干事的、不站队的、眼睛向下的和实干的官员明显属于独立性人格范畴,而与之对应的腐败的、霸道的、会说的、站对队的、眼睛向上的和作秀的官员则明显属于依附性人格范畴。依前文所述,独立性人格对依附性人格的超越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更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什么在官场就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专题调查就此也进行了研究:“腐败蔓延让官员身不由己”“官场潜规则多如牛毛,官员难以抗拒”“官场形式主义太严重”“选人用人机制不完善”“政绩考核机制不健全”等成为主要原因。以上分析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官场逆淘汰之所以会大行其道,其原因在于历史遗留和所处场域。
从历史遗留的角度来看,官场历来是依附性人格数量最集中、势力最顽固、影响最深远的场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讲求的是权力崇拜,即权力是谋取个人利益和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孕育的是官本位情结,即权力是衡量个体地位和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这是典型的建立在分配关系历史基台上的依附型政治文化。在其长达几千年的持续浸淫下,官场早已被其全面攻克,居上位则穷究驭下之策、居下位则极尽援上之能成为一种官场常态,官场个体陷入在依附中谋取权力、在掌权中制造依附的悲情怪圈。时至今日,虽然传统政治文化大势渐去,但其历史遗留影响仍不容小觑,因为文化意识是最难攻克的,也是最难纠偏的。对于时下投入官场的个体而言,光天化日之下很难看到依附谋权的明目张胆,但其幻化变形的各种潜规则确实大行其道。只要你身处官场,就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感其压力、叹其强大。在面对激烈的权力竞争和狭隘的上升通道时,是选择高贵的独立还是追逐诱人的实惠,是饱受荆棘曲折之苦还是享受顺风顺水之利,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往往不得不弯腰折服,一味地特立独行基本上只能折戟沉沙,这是独立性人格遭受官场逆淘汰的历史之因。
从所处场域的角度来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对社会各个领域辐射力度的不断增强,交换关系已成为当今中国的基本社会关系,这为中国社会的独立性人格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交换关系对官场(换言之就是公共行政领域)的进驻却远非如此简单与顺畅,因为官场本就是一个非单纯交换的场域。时下,虽然行政关系不同于传统分配关系,但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自上而下的权力行使向度、层级职级的地位差别,在事实上造就了行政关系中的层级压迫,使之具备了与传统分配关系相似的强制特性。在层级压迫客观存在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