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独子化时代我军政略的创新之道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善平
日期:2015-01-27 15:47:20
力足额接济,甚至父母过世亦无法奔丧。如此一来,平民参军拥军热情难免会大打折扣,军人亦难安心苦练。
更严峻的是,忠孝两难已超越情感层面,而升至官方意识形态层面。自“打倒孔家店”后,官方不再宣扬“以孝治天下”,“孝”不再是举国崇信、至高无上、可为之死的“道”,而是被贬低为可以随时为了国家利益而舍弃的个人私情。如此一来,孝亲与爱国被严重撕裂,忠孝相通变成了忠孝对立,“移孝作忠”变成了“抑孝扬忠”。相应地,当代将领不再公开推崇“以孝治军”,既不再大力提倡将士亲如父子兄弟,也不再鼓励并帮助军人尽孝。相反,“军务紧急”成了挡箭牌,因公未能探亲、送终、奔丧者,反而被树为正面典型,不仅可立功受奖,还可在媒体上得到大肆表扬。
毋庸置疑,国家安危高于军人军属安危,但是,两者本质上是一体的,国家安全仰赖于军民奉献,肆意拔高奉献精神,忽视后续奉献能力,无异于竭泽而渔。在今天,军人尽孝难已非个案,而成了普遍性难题,抑孝扬忠虽不失“政治正确”,却未充分重视古今军事文化的延续性,也未切实考虑军民奉献的可持续性。也即,它割裂了忠孝的内在有机关系,阻碍了更多人、更高效、更持久的奉献,从长远看,势必损害军队战斗力和国家安全,理应从政略创新的高度重新做好顶层设计。
二、“政略”与“战略”:军事韬略的两只翅膀
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军事,大多言必称战略,而极少言及政略,似乎军事无政略可言。其实不然,民心决定战争胜负,军事虽重战略,但更注重政略。在中文中,“战略”指着眼战场争夺的作战方略,“政略”指着眼人心争夺的施政方略,蒋百里、毛泽东等人严格区分两者,今人将strategy译为“战略”才导致混淆。以毛泽东为例,“在运动中歼敌有生力量”堪称其经典战略,“通过土地革命赢得军民之心”堪称其杰出政略。可见,政略与战略,犹如飞鸟两翼,两者并重,缺一不可。正如毛泽东所痛批的,只懂战略,不懂政略,只见战场胜负,不见人心得失,势必陷入“纯军事主义”。以西楚霸王项羽为典型,有如此政治幼稚病,即便经常能打漂亮仗,最终仍因丧失人心而败北。
换言之,军事绝不仅仅是“军人之事”,更不仅仅是“征战之事”,而是军民同心、同仇敌忾的“军国大事”。从军事哲学上来说,军事实力不取决于武器装备,而取决于政治动员能力,也即为战争提供道义、兵源、后勤支持的能力,越是大规模持久战,越需强劲动员能力。以刘邦、曹操、诸葛亮、李世民、赵匡胤、曾国藩、毛泽东为例,一流军事家必定是一流政治家,一流战略家必定是一流政略家。择其要者而言之,作为人心争夺之道,军事政略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
其一,争夺后方民心,鼓动民众参军拥军,保证兵源与后勤补给。在此方面,商鞅利用爵位奖励耕战,毛泽东依靠土改激励军民,均堪称经典。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不受百姓拥护,军队就会沦为流寇,既难以补充兵源,又无法补给后勤,只能边打边抢、四处流窜。可见,民心向背万分重要,既关乎战略后方的稳定,又关乎前线作战的样式。以国共战争为例,我军深得民心,根据地稳固,军民一家,寓军于民,鱼水情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