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公选中容易被个人操控的环节及防治机制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袁茂华 彭艾凡
日期:2015-01-27 15:40:51
上玩猫腻。比如,本来发布时间是11月2日,报名时间是11月3日—8日,却在接近11月8日才发布,但落款的时间仍然为11月2日。有的在资格审查时故意找碴、出难题、设置千奇百怪的障碍,比如,声称专业要求的是“经济学”而不是“经济学类”,要求提供过往的全部任职证明而不仅仅是当前的任职证明,要求出具科研或技术成果的原件而不仅仅是一纸成果证书,认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与档案记载存在差异。有的对网上报名的资格审查有意拖延,导致部分资料不完善的考生在初次报名时因个人原因而没有时间对资料进行更改和补充。类似的做法还有:选择的笔试、面试的地点偏僻或地名、路名、校名易混淆,让外地考生不好找、分不清、走冤枉路,轻则情绪受到影响,重则错过考试;通过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弄到笔试试题、面试问题,让“意中人”提前做好准备,疏通或者打点面试考官,以至于很多考官对“意中人”的名字或考号耳熟能详,面试得高分轻而易举;在考察测评时做暗示和安排,无一例外给了“好评”,谈话时把“意中人”说得“全身上下都是优点”,连缺点也是优点。
(三)公选结果的确定。公选的考察名单或者拟录用名单,一般是通过所在地方的党委常委会、所在单位的党委会、党组会研究确定。有的搞“小范围定调子、大范围做样子”,书记与副书记、组织部长或分管人事的领导先召开书记碰头会,书记先提出自己对人选的“观点”和“看法”,一般来说,副书记、组织部长或分管人事的领导都会顺着书记的意思、领会书记的“意图”,毕竟还要在一起共事,或多或少都会有求于书记,所以只要“意中人”进入了这个环节,不论其真才实学到底如何,在书记碰头会上不难达成一致。在召开地方的党委常委会、所在单位的党委会或党组会研究时,那只是一个程序上的形式而已。当然,也有书记比较强势、比较霸道的,根本就不用事先商量,直接在会上搞“一言堂”,把人选定下来,很多副职慑于一把手平时的做派,害怕今后被“穿小鞋”,不愿也不敢站出来表达反对意见,即使有个别反对的声音也微乎其微,不影响“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的落实。有的在公选结果公示上遮遮掩掩,不给公众监督的机会,就算公众对拟任人选有意见,也无从反映、慢了半拍。有的地方机关算尽,无奈“意中人”还是“烂泥巴扶不上墙”,入不了围,或者半路杀出了符合那些特殊条件的选手,甚至比专为“意中人”设定的条件更为优越的“程咬金”,那么就以诸如基层经验不足、表达能力不强、沟通协调不佳、相貌形象不好,或者说接到了匿名举报要调查等理由,取消公选岗位。如,2007年1月,西南某省地级市公选四个县处级岗位,其中进入统战部副部长一职总成绩前三名的,经过考察后均被认为“不合适”;2010年2月,重庆涪陵区公选处级领导干部任前公示期基本上都在春节期间。尽管这两次公选的组织部门都做出了解释,但解释明显很牵强,难以服众,给人留下了猜测和想象的空间。
二、公选中容易被操控环节的防治机制研究
针对在公选条件制定、公选过程进行和公选结果确定这几个容易被人操控的关键环节,应完善机制、堵塞漏洞,让人为的操控在公选过程中无法得逞,让干干净净的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