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信任衰退的成因与化解之道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黄建跃
日期:2014-11-03 15:54:57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均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政治思想观念、道德评判标准和领导信任结构也在朝着民主化、多元化、理性化方向演进,领导环境变得日趋复杂,领导取信于社会公众与组织成员面临着更多的内外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领导机制的改革与社会结构的变动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并不完全同步,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严重失信行为的出现,使得社会公众以及组织成员对领导的信任程度有所降低,如何化解领导信任衰退困境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领导信任衰退的潜在风险
社会学信任研究的开启者西美尔曾经说过:“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由此可见,信任是社会最主要的凝聚力,同样也是领导行为顺利开展的前提,是领导效果顺利实现的保证。实际上,无论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的领导信任衰退,都会给领导活动的成效带来极大的挑战。
微观层面的领导信任是一种特殊性的个体信任,它依赖于具体对象的人格而存在,因而是关乎领导个体的人格信任。领导个体的人格信任主要局限于组织内部,它的弱化甚至是缺失会使领导个人无法获得或者只能非常有限地获得组织成员的信赖。此种情况下,领导活动的效能势必降低,领导活动的成本势必增加,严重时会使得组织成员离心离德,导致组织系统功能紊乱,组织目标当然也就无法达成。
宏观层面的领导信任是一种普遍性的组织信任,它依赖于组织整体的制度而存在,因而是关于组织整体的系统信任。系统信任的弱化或衰退,是指人们对制度安排的信任程度不断消减,或者由于人们认为某些制度安排无法实现和维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而对领导机构或领导个体的信赖感降低甚至消失。由于制度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因而系统信任的衰退会使制度执行者和制度遵守者都对制度本身产生质疑的心理情态,如果不及时进行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必将导致领导信任的严重衰竭甚至彻底丧失。由此可见,宏观层面领导信任衰退的风险极为巨大,处置不当有可能会导致组织整体的瓦解崩溃。
应当指出,微观层面的人格信任与宏观层面的系统信任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加强的关系。领导个体弄虚作假、言行相悖的失信行为若反复出现,必然会引发社会、公众对制度信任的动摇,促使人们产生对制度的不信任感;若社会和公众对制度的信任出现问题,即便是具有健全领导人格的个体开展领导活动,也会因为“污名化”效应而招致质疑,出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现象,甚至那些原本讲究人格诚信的领导个体,也会由于不健全制度的影响而主动或被动出现失信行为。因此,无论领导个体人格信任的衰退还是组织整体系统信任的衰退,我们都不能等闲视之。
二、领导信任衰退的性质判定
由于领导信任本质上是基于人们的信赖感而形成的主观认知,因此只能根据人们的主观感受判断领导信任的程度。以下依据近年来公布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笔者的社会调查数据,对当前中国社会领导信任的性质进行简要说明。
东南大学樊浩教授及其团队曾对当今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态进行过一个大规模的调查,根据公布的调查结果,有74.8%的被调查者对党政官员的伦理道德状况表示“最不满意”,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