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县区基层干部职业焦虑及化解策略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曹宏伟 日期:2014-01-24 17:31:54
  一、基层干部职业焦虑的表现
  县区基层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主体,承担着贯彻政策、引领发展、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繁重任务。同时,县区政府也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之一,作为县区一级的干部,绝大多数终生都要在本区域内工作,突出地面临着认同难、晋升慢、待遇低等问题,很容易导致职业焦虑。
  一是认同焦虑。当前,我国的官本位观念还比较浓厚,群众评价干部仍然习惯以“衙门大小”和“职位高低”论英雄。在多数群众眼中,不求职位晋升的干部就是不求上进的干部,当不了领导的干部就不是好干部。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混个一官半职”不仅是群众判断干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更是多数干部取得社会认同的不懈追求。但是,领导职数总是有限的,按照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县乡基层干部占公务员总数的绝大多数,县乡基层干部中普通干部占绝大多数。能够走上不同领导岗位的,除了具有较强的能力外,也还需要一定的机遇,并不是每一个有能力的干部都能担任一定的职务。以湖北乡镇为例,2011年市乡两级集中换届后,乡镇领导班子职数设置一律为9名,比过去更加精简和规范,领导职数占干部总数的比例进一步降低,这意味着进入领导班子也比过去难度更大。至于市直科局,一般都按照“一正三副”标准配备领导班子,而市直部门依据工作性质不同,干部数量普遍都在十几名、几十名甚至几百名,有的系统职工甚至超过千名,领导职数占干部总数的比例比乡镇还低。作为县区一级,不论在乡镇还是在科局,领导职数永远是稀缺资源。由于领导职数限制,绝大多数干部基本都只能在办事员等普通岗位工作,甚至一生都难以晋升一次职务或级别。身处县区一级,普通干部荣誉再多也很难证明自己,除非提拔职务或调到“更高衙门”,否则就难以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认可。在行政机关内部,也出现了以职务、级别奖励干部的趋向。即使干部只适合做自己的专业工作,并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不管干部愿不愿意、能不能够担任领导职务,只要群众认可、业绩明显就以提拔任职来进行肯定,导致有的干部提拔之前表现很好,提拔之后反而表现不好。
  二是干事焦虑。俗话说,有为才有位。同样,有位更好为。“为”和“位”本来就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对于基层行政干部而言,这里说的“位”,一是职位,二是岗位。不可否认,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舞台也越大,做决策、干大事的可能性也越大。作为行政干部,谋求更高的职务、追求更大的事业,这本是人之常情。因此,一旦干部长期晋升无望,难免产生事业上的挫败感。从干部岗位来看,我国的基层干部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专业不对口。基层干部中,进入干部队伍前真正学习行政管理类专业的并不多,现有基层干部专业、特长基本是五花八门、千差万别,其中不乏很多专业性很强的干部,有的在基层行政单位甚至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不少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后,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自己并不熟悉和不擅长的工作。有人总结,基层干部中,对待现有岗位大致有三种态度。一种是把工作当成事业,热爱它、钻研它,总想干得更好;一种是把工作当成职业,不热爱、不反感,只是以此谋生;还有一种是把工作当成副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把工作当事。这样的概括形象地说明了基层干部的“职业众生相&rdq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