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县委书记权力风险节点化防控机制构想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孙立樵
日期:2013-05-08 16:14:02
项权力的特点和规律,制定一整套县委书记权力确认和整合的统一标准。这样不仅有利于推进县委书记权力的确认和清理工作,也有利于县级党委、人大、政府等各项权力的有效制衡和互相监督。为此,要进一步梳理重要权力,找准关键节点。权力关键节点,即指权力运行过程中权力集中点、管理薄弱点等腐败易发多发环节。要对照法律和政策,围绕中心工作和基本职能,围绕管人、管财、管事、管物等重要权力,从“三重一大”等环节入手,综合考虑腐败产生的概率、途径和危害程度等因素,在认真理清权力依据、明确权力运行程序的基础上,对确定的重要权力的分布及运行规律进行认真分析,锁定权力运行中的关键节点。可以通过座谈、走访,利用举报投诉、财务审计、执法检查、行风评议、干部考察等,深入查找县委书记权力运行监管的空白点和薄弱点。要通过县委书记权力的确认和整合,编制出由风险防控图、风险防控一览表、风险防控操作规程、风险防控措施组成的通用操作手册,形成廉政风险信息档案,实行集中规范管理。
2.形成统一有效的县委书记权力制度体系。权力风险节点化防控机制建设,要按照“一项权力一个流程,一个流程一项运行制度”的原则,制作详细的制度规范和权力运行流程图,解决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要坚持“所有权力必须有对应依据,没有依据不予确认和公开,没有确认和公开的权力视为无效权力”的原则,建立清权、确权与权力公开“无缝对接”的制度。具体来说,一要建立县委书记权限制度,明确县委书记授权主体、授权标准与规则制度,统一细化县委书记权力行使的规则;二要建立健全县委书记权力运行程序制度体系,包括建立县委书记权力公开制度、会议公开制度、议题提前告知制度、民主决策听证制度等;三要建立健全县委书记职责考评制度体系,包括党务公开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廉政教育诫勉制度、勤廉承诺述评制度、腐败惩处制度等。为了提高制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将制度建设与网络科技结合起来,将科技覆盖渗透到县委书记权力运行制度中,不断推动制度的创新和优化,形成对制度本身的闭环式管理,防止制度管理出现结构断裂。要通过“制度—流程—程序—制度”的螺旋式完善进路,使制度在完善之后得到执行、在执行之中得到完善,最终实现制度、管理、科技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按照建立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的要求,将有关管理制度与纪律规定、国家法律、部门规章相对接,努力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形成环环相扣的制度链条和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3.建立县委书记权力运行机制的标准化流程模板。县委书记职权目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的制定,是权力风险节点化防控机制建设的基础。针对容易出现的表述不到位、节点不突出等问题,要结合县委书记权力流程的实际,提炼总结出标准化的权力运行流程样本。要保证此项工作的客观有效,既要考虑符合现有领导体制及县委书记职权的客观实际,又要特别注意在确认及编制过程中不流于形式。要按照规范、安全、高效的原则优化县委书记权力运行流程,明确权力运行的责任、范围以及方式等,使权力运行每个环节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相互制衡,形成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县委书记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