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从“强人”到“常人”——法治视野下的政治转型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婷婷 日期:2013-04-26 11:00:37
iv>
  明代治世良臣张居正实施的改革,于国于民获益匪浅。他实施“考成法”裁冗官核吏治,实施“一条鞭法”为国家储备了大量的金银与粮食,支撑了朱明王朝的最后60年,被人称为“救时宰相”。但由于缺乏制度固化,张居正死后即被满门查抄,部下皆被裁撤职务,改革很快宣告失败。与之相较,历史上更早的另一位改革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即使最终遭车裂而死,但他的一系列新制度却保留了下来,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被史学界公认为一次成功的改革。
  在法治社会,固化改革成果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国家立法,不断形成可支持累积性发展的制度体系。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在改革过程中,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远性。只有将改革成果巩固下来,才能使发展有稳定的基础,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有效避免纯粹的“好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即使充满个人魅力的政治家远去了,良好的制度依然深嵌在整个社会之中,贯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思维和行动之中,使“政治强人”所创造出来的功绩普惠到更多的人和更长的时代。
 
  三、民主法治成长开启“常人政治”时代
 
  民主法治是“常人政治”的根基。“常人政治”时代的开启和前行,需要民主法制建设的大力跟进。
  (一)以法治意识取代人治意识
  人治是“强人政治”产生的土壤。在法治传统浓郁的国家,很少出现超凡魅力的领袖。因为那里的人民不相信领袖只行善而不作恶,即使这些国家的总统、总理、首相出自于善良的动机,他的人民也担心播出的龙种会收获跳蚤。他们对制度的忠诚远远高于对超凡魅力的祈盼。温斯顿·丘吉尔在二战中贡献卓著,魅力超凡,可二战结束之后,英国人民仍然没有选举他连任首相;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被美国人民认为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人……为美国人民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可他死后美国依然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当选总统职务两次以上——总统终归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是制度。
  改革初期,“强人政治”往往容易为人所接受。因为在这个时期,经济在政治高度集中和高度垄断的前提下迅猛发展,既能为国家创造财富,也能让人民在不同程度上受益。这在客观上为人民让渡部分甚至所有政治权利提供了一种补偿机制。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产阶级崛起,市民社会形成,人们将会把关注的视角越来越多地移向政治领域。人们越来越关心政府行政是否有效,政党执政是否科学,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否廉洁,政治体制结构是否合理,本国的政治地位在国际社会是否有所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是否得到保障,越来越重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重视自身的监督权利等。民主和平等意识的增强,人权和法治观念的提升,不可避免地会使“强人政治”失去其生存土壤。
  事实上,疏通“常人”参政途径,让民众积极合法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