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明德与法制:治理权力真空导致的“边缘腐败”的思路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邓 强 日期:2013-03-29 10:45:01
力。眼下道德看起来游离于经济发展体系、游离于国家社会治理架构之外,其规范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我们更有必要着力构建道德经济新秩序。
  道德作为规范人类社会活动的普遍法则,既有通用性,也有局限性。道德一般意义上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倘若违背约定,所受的惩罚或者损失却并非单纯的物质减损,更多的是对人精神上的包围、孤立,从而将违反者从某个利益集团内排斥、挤兑出来,使其物质与精神都受到损失。应当说,道德的核心仍然是利益的趋同,为获取特定群体的特定利益,该区域内的个体必须放弃一部分享受其他权力(权利)和利益的机会。
  在社会活动基本面上,在个体意识大幅提高的今天,已然有一个共识:作为物质形态的人是平等的,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真实存在,均享有作为生理和社会意义上的平等的权利和权力。除了法律制度的禁止性强制规定之外,社会分工的细化更加需要一种深入人心的、能够约束一般言行的社会公共道德观,从而达到人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促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最大合力而得到更好的维护。
  明德是建立行政文明、确立行政精神的基础。何谓明德?古之必读书为四书五经,其间不仅仅是修身(提高自身见识修为以达到读书明理的要求)的需要,更是立命(通过读书实现理想抱负或者单纯获得生存之道)的必然。列为四书之首的是《大学》,其开篇便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用现代流行语言来说,明德就是基本价值观,而“亲民”就是走到大众中去,“至善”的理想状态也当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圆满,从而带动和影响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党性原则在当今中国政治组织构架中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这是党员的基本价值观,就是党员的明德。当不是全体党员都直接参与到具体管理和行政实务中时,对于庞大管理群体的道德约束和精神刺激就是处于政治文明核心地位的行政文明,其间蕴含的行政精神就是公务人员的基本价值观,就是公务人员的明德。社会公共道德的秩序重建就是公共信仰,就是社会公认的基本价值观的树立,就是全社会成员的明德。归结起来,党员的党性原则是明德,公务人员的行政精神是明德,社会公众的公共信仰也是明德。明德用一种外在的强制形式表达了一种促使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
  对于国家事务来说,行政文明不仅是行政人员内省自觉的外在体现,更有行政行为规范的强制要求,它把行政人员在公务期间的活动予以量度化,使行政行为更趋于自觉和规范。行政精神体现出行政文明和行政文化的积淀,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务人员工作生活规范的执行和表达,决定了行政行为的总体感受,决定了行政文明的实质内容和公众信息的传递模式,也决定了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众评判形象,这样的明德应当加快建立和巩固。所以,国家公务人员和每个社会单元不应该有特别大的不同,既不能够妄自尊大,也不能够妄自菲薄。
 
  三、明德与法制相得益彰、共同反腐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格局
 
  在现行的域权治理中,公共权力集中成为域权,权力受托者成为当期权力拥有者,法律制度规范的是基本公务行为,行政文明规范的是基本道德理念。有权力就会有腐败的倾向,就会有根植于权力威势的利益交换冲动,于是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