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需要形成理论共识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 伟
日期:2013-02-28 15:32:06
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时候,一些干部还认为法治可能阻碍经济发展。其实,这是对法治与经济关系的误读。不消除干部的这种思维误区,法治只能永远处于“口头重视、实际忽视”的尴尬境地。这需要我们认清法治与经济的关系。
我们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靠什么?一是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二是靠丰富而便宜的劳动力,创造出很便宜的产品。实践证明,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后续无力,靠廉价劳动力维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也难以为继。同时,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承载13亿多人,呈现出人多地少的发展瓶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们的持续发展还能靠什么?唯有靠制度、资本要素,靠民主、法治与管理,别无他途。从微观经济层面看,企业发展依靠先进的技术与优良的管理;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国家的发展依靠民主的政治制度与法治的治国模式。历史经验充分证明,没有民主的经济繁荣是不可持续的,没有法治的大国不可能成为强国。正如托克维尔所说,行政集权在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地区,可能把国家的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集结起来,迎来战争的凯旋,却无补于一个民族的持久繁荣。
法治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以法律制度的“权威”、“单一”属性促进人们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一个社会如果有多样的规则,人们便无所适从,左顾右盼,消耗大量能量;当显规则与潜规则交叉存在的时候,人们就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探索起实效的潜规则,从而削弱显规则的普遍效力;当经济发展不是以质量和服务等市场元素取胜时,其他的非市场化元素就会粉墨登台,抑制市场化的生成。这些问题实际上抑制了人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导致低效率的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规则单一,人们就会集中精力谋发展,而无须耗费精力应对其他潜规则;如果规则有权威,人们自然会在制度范围内活动,无须处心积虑地构建复杂的“关系网”,无须害怕权力的滥用与“入侵”;如果维护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有效,人们就不用担心市场外因素的干扰,经济效益自然就会提高。这就是规则尤其是法律规则“正能量”的体现。二是以权利保障促成人们愿意一心一意谋发展。当一个人、一个企业通过勤奋努力积累了财富,获得经济发展之时,如果其基本权利如财产权、人身权得不到充分保障,对未来没有稳定的预期,就会失去继续发展的动力,或者停滞不前,或者逃离原有的社会空间。譬如当前一些富人移民海外,既带走了大量的财富,消减了内需,又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消减了人们对制度的认可。可见,唯有权利坚实,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源头才有活水来。
中国的制度变迁是党和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国家强力推动下,法治渐成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是一个舶来品,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传统的儒家治国思想、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不断增长的权利要求、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等。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充满着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如何有效整合现有的社会资源,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处理好改革、创新、发展与法治的关系,考验着执政者的法治思维与执政能力。在认识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