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县市委书记用人失范的薄弱环节和原因透视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立球 日期:2012-11-19 15:15:30
任人唯亲,这种“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或“由个别人选极少数人”的不正常现象,不仅会造成选人用人上的严重失察失误,而且极易滋生腐败。由于干部提拔决定权在上不在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的干部不得不向上级送礼行贿、买官要官,这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动议环节实现的。近年来,由此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教训十分深刻。
  3.组织部门的考察过程容易变成为县市委书记提名推荐人选找“注脚”的论证过程。在293人的问卷调查中,有46.8%的人认为考察环节对干部任用是关键环节,41.3%的人认为考察环节最容易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由于县市委书记事先定调,组织部门的考察工作面临多重压力:既要实现书记的意图,又要使考察组领会这种意图,还要使群众服从组织意图。一是精心选择考察组长,多用熟悉的人,甚至给指定的考察组长面授机宜;二是在一定范围的会议上有倾向性地讲考察人选的肯定性意见,或个别打招呼,形成与考察组谈话要多说考察人选的优点、不说或少说缺点的导向;三是考察组在考察中人为设定谈话范围,考察人员诱导谈话人员按照组织的意图进行“论证”;四是在撰写考察材料时按照组织意图“去粗取精”,写优点“锦上添花”、无限放大,写缺点避重就轻、惜墨如金、尽量缩小;五是“挂羊头卖狗肉”式考察,名为了解、推荐后备干部,实质上是正式考察。当上级组织部门考察其想提拔重用的干部,或不满意、想安排出去的干部时,个别县市委书记或在公开场合造舆论,或私下个别打招呼,或向考察组介绍情况时对一些关键性问题有意回避或误导,以实现自己的意图。由此可见,现行对干部的考察方式并不能确保结果完全真实。
  4.酝酿协商过程容易变成县市委书记扫清思想障碍、实现个人意图的过程。有的县市委书记在酝酿干部人选前,或者分头向有关班子成员打招呼,事先透露自己的意见,使不领会自己意图的人摸清意图,与自己保持一致,使持不同意见的人改变观点,与自己趋向一致;或者利用他人之口,说出自己想用的人选,从而巧妙地把个人意图变为酝酿的意见或他人的意见。由于酝酿环节缺乏具体的规范约束,县市委书记的各种用人意图都能在酝酿的过程中天衣无缝地表现出来,使这种暗箱操作披上合法的外衣。
  5.讨论决定过程容易变成县市委书记个人意志合法化的过程。在293人的问卷调查中,有18%的人认为当前体制机制能对县委书记用人起到监督作用,34.1%的人认为基本能起到监督作用,35.8%的认为监督不到位或讲不清楚。其实,县市委书记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与其他常委一样,享有理论上的平等表决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其在班子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表面上是集体讨论决定,实际上还是县市委书记说了算。一是个别地方常委会议一次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数量过多,会议时间短,既没有逐人介绍拟任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也使与会人员无法逐人发表意见。二是搞先入为主、画框定调。在讨论干部时,县市委书记抢先表态,先定调子,对于有争议或有问题的人选,还要特别做一些解释,其他常委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好发表,只好附和书记的意见。三是对讨论决定干部的常委会议“跑风漏气”的现象听之任之,甚至带头“跑风漏气”,使与会人员怕谈了不同意见会传给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