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精彩阅读
县级党委换届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中共江苏徐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日期:2012-10-29 10:03:39
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形成原则性意见印发各地和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到换届工作的全过程。比如,县(市)区委领导班子职数设置,我们按照“有放有控、科学合理”的总体思路,坚持职数设置从实际出发、职位配备为工作考虑,对各个县(市)区既统一要求,又区别对待。市委常委会形成决议后,市委组织部和各个县(市)区遵照执行,从根本上杜绝了各个县(市)区相互攀比的问题。比如,市委明确规定,35岁左右年轻干部结构性人选,根据公选的综合成绩及考察结果,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一律易地使用,各县(市)区委和干部本人都严格遵守,没有出现一例找组织部“反映特殊情况”的现象。
第三,调轻调优县(市)区班子结构,必须超前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切实提高换届结构性人选的质量。做好年轻干部结构性人选的配备是县(市)区党委换届的重要内容,和不少地方一样,我市以往也出现过换届时“对着条件找人”的问题。与其到时“按图索骥”,不如提前“赛场选马”。2009年,我们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经过报名、资格审查、素质能力测试、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差额票决等环节,确定了15名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其中包括6名女干部。对这批年轻干部,我们全部安排到镇(街道)关键岗位上实践锻炼,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小灶”重点培养,每年安排党校调训。换届前,这批年轻干部已全部具有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岗位的工作经验,通过公推公选有7名同志进入县(市)区委领导班子。2010年,我们调整市管副处级后备干部,全市共确定386名,其中35岁以下24名,对这批干部,我们实施“后备干部培养锻炼工程”,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发展、民生、稳定“三个一线”培养锻炼,到苏南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到“三重一大”中心工作中实战提高。两项举措发现培养的39名优秀年轻干部,不但为县(市)区党委储备了结构性人选,也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实现县(市)区领导班子平稳过渡,必须切实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引领干部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县(市)区委换届涉及大批干部的进退留转,难免会引发一些同志思想不安定、工作不安心。为确保换届过程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稳妥推进和人事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注重从三个方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求干部“四剖析”。在强调换届纪律时,就要求可能涉及的干部深入剖析自己有无放松工作、等待观望的行为,有无跑官要官、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有无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有无危害团结的行为,并安排各个县(市)区以此为主题,召开常委会专题民主生活会。二是考察关注“一表现”。对可能进退留转的干部,除正常考察外,还要同步考察在换届期间的表现,是不是做到了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并把当前表现作为换届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三是组织落实“五必谈”。在换届过程中广泛开展谈心谈话活动,新提拔重用的干部由市委书记亲自集体谈话,转岗的干部、交流的干部由市委组织部长逐一征求意见进行谈话,未提名的差额考察对象、差额落选的干部由各县(市)区委书记逐一谈话。谈心谈话活动做到一人不漏、谈深谈透,充分了解每名干部的真实想法,在不违背干部工作原则的大前提下,适当兼顾干部的合理诉求,真正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