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通吃官员”现象背后的制度缺陷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周新军 日期:2012-10-12 12:31:13
少高官参与。由于院士的评选竞争十分激烈,官员要想获选,必然想方设法积累学术资源和技术成果,而这些都不可能自己去完成,必然会动用所辖范围的科研院所的力量,这样一来,不但干扰了这些科研院所正常的科研工作,而且会将大量科研成果和奖项据为己有,形成学术腐败。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强化对科研教学单位的行政干预,打击绝大部分科教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科研教学队伍的成长壮大,影响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
  二是违规但不违纪的“通吃”。比如,官员委托秘书或司机上课帮助完成学业,这种行为虽违反了高校研究生培养规定,但没有违纪;高校行政领导跨系列获评教授职称,虽违反职称评定规则,但同样没有触犯纪律等。这类违规利用它的隐蔽性,使有关部门无从查证;打政策的擦边球,行政官员象征性地上几节思想品德课,造成有教学任务的假象;因为没有违纪而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听之任之。当然,最重要的是由于有些规定是领导自己制定的,掌握解释权,可以诡辩而既往不咎,或者在“通吃”之前进行变通。这类“通吃”的危害是造成利益获取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和混乱现象,造成更大范围的利益分配不公,极易引起社会矛盾。
  三是违规违纪的“通吃”。这类“通吃”程度最严重,直接涉及滥用权力、挪用资金、受贿和侵吞国家财产等。由于目前反腐机制还不完善,这类“通吃”往往不容易被发现,虽有高风险,但亦有高回报,因此,这类“通吃官员”往往不会收敛,且难以自制。这类腐败对社会的危害也最大,如果得不到遏制,官员们就会“前腐后继”,严重影响执政党的形象,动摇民众对执政党的信心以及执政党的地位。
  四、消除“通吃官员”现象的制度举措
  消除“通吃官员”现象,是从源头上净化社会风气、保持党风廉政、推进反腐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除了要对官员强化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外,最重要的是从制度上建立一套预防措施,规范官员们的行为,防止和杜绝“通吃”现象的发生。
  1.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针对“通吃官员”现象,主要是明确领导干部岗位职责,避免权力集中。同时,要加快改革官员评价制度。目前对官员的评价有一个误区,就是突出官员的个人主义,以致一些官员追名逐利,集各种资源于一身,把自己装扮成无所不能的“全能官员”。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领导的职责是通过制度的设计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提高团队的竞争力。因此,团队的胜利是评价领导工作成效的根本内容。改革领导评价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将团队成绩作为领导政绩的主要指标。这可以正确引导官员们的权益观,同时也可以解决人才闲置的问题,让真正创造成就的人享有各种名誉。
  2.规范官员相关行为,防止关联交易。客观地看,官员队伍中不乏有才之士,因此,官员在工作之外有一些兼职、业余爱好和追求,对提高官员自身的能力素质、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丰富精神生活具有积极作用,这也是应当提倡的。作为公民,官员也享有出书、写诗、作画、歌唱等权利,但既然作为普通公民,就得剔除权力因素。为此,需要对官员的相关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关联交易。比如,官员任职教授在国外就有明确规定,高官只有卸任后才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