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民权保障视阈下基层维稳机制有序运行的路径探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陈发桂 日期:2012-09-17 11:58:37
稳不仅是为了实现党执政的持久性,而且也是为了维护社会民众的合法权利,铸造理性、平和的公民心态,避免基层社会治理走向失序。因此,基层维稳不能将民权保障置之度外,应当着眼于维护所有人的利益。当一个公民运用法律抵制和反抗侵害自身权利的行为时,负有维稳责任的基层政府必须采取包容、理解的态度来对待这类行为,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民众表达诉求的行为走向失控。现阶段基层政府要充分意识到“民权为重,自由至上”是人类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也应当是每一个公民的追求,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陷入“权力为重,秩序至上”的刚性维稳思维中不能自拔。规范基层政府的维稳权力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应当是实现基层维稳机制有序运行的制度关键。从公民表达诉求的向度来看,只有切实保障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并逐步形成以保障民权为中心的规则之治,才能在基层维稳过程中对民众诉求表达行为进行理性引导。传统的以秩序维护为中心的基层维稳运行机制已经越来越难适应形势的需要,必须通过民权保障来加强对民众利益诉求表达行为的引导,由此降低民众的利益诉求期望值,防止其诉求表达行为走向极端化。民权保障的基层维稳运行机制,可以走出单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对民众的非理性诉求表达行为进行深度控制的路径依赖,从而减少社会成员个人的失范行为和对抗性的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因此,从民众表达诉求的向度来看,由依法保障民权的基层维稳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法治合理地规范基层政府维稳权力,有利于防止因政府维稳与民众维权力量的不均衡而使民众走向非理性博弈的危险境地,进而将民众利益诉求表达行为向度置于可控的范围。
  (三)民权保障有助于提升基层政府的维稳执行力
  从基层维稳机制有序运行的需求看,基层政府维稳执行力的强弱是基层政府能否有效处置涉稳事件的关键。基层涉稳事件一般具有复杂的利益纠葛,如果民权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民众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将出现难以遏制的危险后果,严重危及基层社会的稳定。应对这一局面单靠基层政府强力控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基层政府在法治范畴内通过有效保障民权来提升其维稳的执行力。一是有效引导的能力。如果基层政府平时能依法保障民众的权利,一旦发生涉及基层社会稳定的事件,那么政府就有能力引导、组织民众有序参与到解决涉稳事件中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民众参与的有序维稳局面。二是有效协调的能力。在基层维稳过程中,如果公民的合法权利能得到政府的有效保障,那么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以及个人在维稳过程中就能积极协助政府,政府也就能充分对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进行有效协调,以中立的地位有效解决纷争,在基层维稳过程中形成主体间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三是有效处置的能力。基层政府的维稳处置能力凸显政府的领导能力,必须在民权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有效实现,否则,将很难发挥其主导作用。因为民权保障收获的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提升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一个得到民众信任并具有公信力的政府,才能拥有相应的维稳处置能力,才能发挥其整合各种维稳资源的能力,也才能实现基层维稳机制的有序运行。
  二、民权保障视阈下基层维稳机制有序运行的路径
  当前,由于影响基层维稳有序运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公民合法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