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社会心理视阈下谣言与信任关系的内在逻辑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沈佳文
日期:2012-03-20 10:37:52
信任。而西方的信任观是一种对制度性的普适原则的共同遵守和信仰,这与中国熟人社会背景下滋生的特殊主义信任文化截然不同。中国传统精神资源从本质上并不具备西方的诸如契约精神、等价交换等基于普遍主义信任基础之上的理念。当前随着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的多元性、流动性、异质性日趋凸显,熟人社会的约定俗成渐渐式微,中国社会面临巨大的诚信危机。 2.现代社会信任基础孕育风险。与传统社会信任关系相比,现代社会信任关系建筑在更为广泛和开放的基础上,由此衍生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交换性。现代信用关系的本质即信托责任,首先是一种交换关系,不论从心理层面还是商业层面,都是“一种随时可以中断的社会关系,只有当它能够为每一个个体提供充分回报的时候,这种关系才能得以维持”。二是抽象性。现代生活紧紧依赖于对各类抽象体系的信任,包括货币、股票、银行卡等各种信用媒介,以及由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所组成的专家体系,如医生、计算机专家、律师等。抽象系统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对于普通社会大众而言,他们对抽象系统的运作机制完全无知。三是矛盾性。现代社会,人们一方面将传统给人以稳定预期的规范、习俗解构掉,另一方面又无法克服基于信托责任与契约关系上的先天的、内生的风险。这种对抽象性、象征性、技术性关系的信任越是发展,就越暗含着系统失灵构建的危机情境。 3.我国社会信任资本严重不足。正是由于传统的衰微和现代性的风险,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我国社会诚信资本不足越来越引起政府与公民个人、社会群体或组织的网络关系的不和谐。一方面,功利化倾向明显,社会公众普遍处于相互猜疑和不信任状态,这又反过来使人们对交往的兴趣大大降低。人们缺乏彼此默认的共同行为规范以及支撑这些规范的共同信念,社会信任的缺乏阻碍了公民之间的社会认同、社会沟通、社会参与和社会合作。另一方面,在公众与政府之间,由于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质量、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些政府官员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在公共管理中不讲诚信,使得政府的信誉和公信力下降,公民对政府有效施行公共政策的信心减弱,从而出现了责任危机和信任危机。 从上述历史社会学角度对信任关系变革的解释中可以看到,在信任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同时,它所针对的风险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原来由自然等外在因素所导致的风险现在转变成了由人类自身所制造的风险。同时,这一宏大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又必然映射到社会个体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这就不难理解,在科技高度发达、组织日益健全的今天,许多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常识的谣言和流言为什么能够在许多地方迅速传播。在流言、谣言传递的过程中,社会不同群体往往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和文化认知,对谣言加以“磨平”或者“削尖”,使其不断流变,一旦与特定社会环境契合,即会产生强大的社会冲击力量。特别是在危机情境下,人们焦虑不安的情绪进一步弱化了其对刺激的耐受力,当周围环境反复折射或者传递同样的信息的时候,以讹传讹的流言就会变成骇人听闻的事实。这种事实在群体求安全或者求认同的本能驱动下,极易导致人们非理性行为的发生,进而直接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培育社会信任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