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前沿
信任危机根源探究及对策建议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臧豪杰
日期:2012-03-20 09:55:45
需要作为生产方的政府、专家、企业自我约束,具有较高的道德自律性;另一方面,需要作为相对方的老百姓起到监督作用。当前,虽然我国民众的监督意识在不断增强,监督水平在不断提高,监督渠道在不断拓展,但仍显薄弱,而且多是事后监督、个人监督,很多都是由当事人或第三方把消息发到网上引起社会关注,然后由权威部门介入调查。这虽然也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但相比于事前监督、预防监督、多渠道监督仍显薄弱。 2.社会管理水平较低。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问题不断出现,这对社会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但不断涌现的社会案件也暴露了我国社会管理水平的低下、社会管理理念的落后与社会管理意识的迟钝。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存在以下特点:第一,社会供应不足,公共服务投入速度落后于GDP增长和财政支出速度;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无法对公众的需要做出及时、迅捷的回应;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落后,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第二,公共服务不均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之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供应能力之间存在不均衡。第三,公共服务模式仍然很落后,仍然是投入型而非效率型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社会中个人生活的背景条件,管理水平低下导致人的生活没有安全感,公共服务不足导致人的生活失去公正感,这无不是产生信任危机的温床。 3.信息公开不足。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向公众公开自己拥有的信息。信息公开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取信于民的重要措施,也是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前提,是现代社会中公民权利要求的一部分。信息公开的价值在于取消权威部门(个人)对信息的垄断,便于民众及时掌握情况、监督政府行为、作出反应。我国早在2007年就通过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时至今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了政府网站,及时公布了一些信息,但要做到完全、详尽的信息公开仍然任重道远,有人甚至把此情况形象概括为“信息攻坚战”。信息垄断、信息单向透明都是抵制群众监督的心理表现。信息公开不足,甚至是以虚假信息蒙蔽民众,起到的不是正确的疏导作用,而是误导民众。 4.客观中立的第三部门的缺乏。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非营利性、独立性和公共服务性,第三部门架起了政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桥梁。第三部门在政府改革、弥补市场和政府失灵、扩大社会公平、培养人们的协作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三部门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面临着独立性不高、资金缺乏、法律不健全、缺乏对第三部门的权威监督、公众认同度不高等困境。 二、对策与建议 政府、专家、企业信任危机的产生既具有某些共性原因,也具有其特殊性原因,有些问题是很快就能解决的,有些则需要通过长期的过程逐步解决。在此,本文只拟对信任危机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