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网络围观:新公共领域中社会舆论的延伸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邓亦林 日期:2012-01-09 09:25:52

  社会舆论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网络建构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34页)。现实社会中的围观现象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现实走向虚拟,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舆论表达方式,为公民参与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公民意识的唤起提供了一个契机。
  一、围观与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是数字化技术所形成的一种虚拟社会活动,是现实社会围观行为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呈现。网络围观有三个基本要素:作为信息的事件、作为媒介的网络、作为围观主体的网民。众多网民对同一事件借助网络媒体、博客、微博、论坛、虚拟社区等网络平台予以关注即构成网络围观行为。但网络围观与现实围观在表现形态、基本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不同。
  1. 围观时间的差异性。围观在现实社会中是对即时状态下所发生事件的观看,具有同步性,事件情境消失,围观主体随之消散,围观行为也就停止;而网络围观行为并不需要事件情境的持续“在场”,它只依赖于事件的存在,因而既可以是即时状态的,也可以延展到事件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
  2. 围观主体的差异性。现实社会中的围观,围观主体只是事件十分有限的偶遇个体的简单集合,不能称之为群体。网络社会中的围观主体规模大为拓展,而且由于网络围观主体是分属不同态度的个体,持某一种共同态度的个体之间会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他们之间容易形成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因而可能形成群体特征。
  3. 围观对象的差异性。围观所关注的是现实社会中所发生的事件,具有偶遇性;网络围观所关注的事件虽然也有偶遇性的特点,但由于突破了空间上的制约,使得偶遇事件常态化,因而网络围观事件更多地表现出对事件的选择性。一些包含着特殊因素与社会普遍心理之间暗合关系的个人遭遇、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心并引发议论甚至社会波动的事实、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成为网络围观的选择对象。
  4. 围观方式的差异性。现实社会中的围观具有“旁观者效应”,围观是以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而呈现的,围观者具有低回应甚至是不作为的集体倾向,利他行为受到抑制乃至消失。网络围观者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关注事件,在表达关注的同时也有着自身态度、情绪、意见、要求的呈现,“网络参与者的实践观往往是自主的、主动性的”(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97页)。
  二、网络围观与公民参与的可能
  社会舆论是以公民参与为前提的。公民参与是指有参与愿望的公民通过一定的途径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公民意识唤起的实践基础是公民参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围观呈现出常态化趋向,使得公民参与成为可能。
  1. 数字化生活:新的公共领域的形成。网络围观,实质上是在网络公共领域公民参与方式的体现。报刊、广播、电视等作为公共领域的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公众舆论代言人的地位。这些传统媒介所呈现的舆论虽然也是与公民个体互动的结果,但是,作为个体力量呈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