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建构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的“借力”机制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守涛 日期:2012-01-04 17:31:36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就属于这种最终决定权的负面作用范畴。因此,在建构协商式决策机制的过程中,就必须探索将前述最终决定权限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的措施,这里主要阐述以下三点比较粗糙的看法。
  一是前草案环节的放开,即将草案形成之前的决策议程选择过程开放。当前多数决策议程都是由领导干部及其所在的公共部门自作主张地选定或迫于巨大社会压力而确定的,这不符合“论辩存在于决策任何环节”的民主决策精神,也因此造成了决策不能很好地切中公共问题的决策失误和错误,进而渐渐引发了民众对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及其民本情怀的诸多质疑、批判与不信任。
  二是协商主体间实质性不平等的克服。协商式决策强调领导干部与下属之间、公权部门与公民社会之间的民主对话。但是,领导干部一般影响甚至掌控着下属的职位调动、工作指派、薪酬福利、考评与晋升等若干方面。另外,公权部门相对于公民社会较为集中、能合法使用强制措施、具有更强大的智力与传媒资源获取能力。这些都意味着协商式决策过程中各协商主体之间存在着若干实质性不平等。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发挥协商式决策的“借力”功用,还有赖于领导干部开明的协商态度、相关公权部门对协商及民意民情的接纳和重视。
  三是公务繁忙情况下的委托式协商办理。领导干部公务繁忙、压力巨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委托式协商办理方案,即委托咨询机构、科研团体、高校等第三方操办协商活动的全局或部分环节,以形成相应公民意见供领导干部决策参考。
  (二)协作性执行与监督
  在具体的政务操作过程中,领导干部除了负有一定的决策责任以外,还负有若干执行与监督责任。同履行决策责任一样,领导干部执行与监督责任的履行也有必要建构应有的“借力”机制,这里主要围绕传媒参与进行较为简单的阐述。
  随着20世纪90年代西方公共新闻学及公共新闻运动的兴起与推进,各种传媒主体渐渐加大了对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关注程度,改善了对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关注模式,加之互联网和微博等新传媒主体的加入及各种传媒主体之间的呼应和强化,传媒主体参与已经成为改善执行和监督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这意味着通过传媒主体参与建构协作性执行与监督机制具有巨大的价值和存续空间。
  传媒主体参与往往被视为一种具有外压性质的补救机制,因其外压性,不少领导干部畏而远之,而不善于使用它的能力补给功能;因其补救性,不少研究者开始着手探讨其局限性甚至衍生出一些悲观看法。
  通过传媒主体参与建构协作性执行与监督机制至少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转变思维,切忌将传媒主体曝光与“捅娄子、揭伤疤、抹黑、跟自己过不去”等量齐观;二是与传媒主体曝光良性对接,积极处理被曝光的问题、改善曝光条件甚至给予曝光以某些鼓励和支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从传媒主体曝光中获取反思与改进既有执行与监督机制的灵感。
  总之,推行协商式决策及协作性执行与监督,将有利于领导干部能力的提升。这些基于人类理性有限性的能力提升机制着眼于领导干部对自身以外各种力量的运用,所以本文称之为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的“借力”机制。在思考领导干部能力不足及其应对机制时,必须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但是,一方面,重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