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建构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的“借力”机制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守涛
日期:2012-01-04 17:31:36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共事务本身的复杂性。 第二,中国转型期的难题。正如很多理论研究者与政务实践者常常指出的,如今的中国尚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发生着剧烈社会转型的中国,利益多元化等社会复杂性日益增加、收入差距等经济社会不平等现象渐趋恶化、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和民主意识今非昔比、经济与文化等多领域全球化的冲击不断深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各级领导干部往往面临着若干两难问题——“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障公平;既要深化改革,又要保持稳定;既要鼓励竞争,又要整合利益”(人民日报评论部:《常怀“能力不足”的忧患》,《人民日报》2011年7月21日)。在频繁出现的社会问题面前,解决了一个社会问题的同时,往往又会出现新的或者关联于老问题的从属性问题。比如说,领导干部必须发展经济,但同时又不得不应对和处理环保问题;又比如说,领导干部要推进政务透明与行政民主化,与此同时又不得不谨慎地考虑服务大局与社会稳定的问题。 第三,超人化的危害。在思考领导干部能力不足及其应对机制时,如果不适当地考虑与重视相应的“借力”机制,而是过多地看重领导干部的能力,尤其是自身干事、实干、干净等“干”这一方面的能力,那就无异于将领导干部置于一个超人的角色,而这种超人化的路径与期待必然造成若干危害。比如,下属主观能动性的萎缩及其导致的领导依赖、社会参与缺位的严重化及其可能产生的青天意识、领导干部责任能力与责任的失衡、对领导干部监督制约难度的增加等。 总之,由于公共事务本身的复杂性、中国转型期的难题、超人化的危害等原因,在建构领导干部能力提升机制时,必须对“借力”机制予以应有的考虑。唯有这样,方能使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的整体机制更科学、更有效。下文将沿着这一分析视角就如何建构“借力”机制提供一些建议以做参考。 三、建构“借力”机制的参考建议 就具体的政务操作过程而言,领导干部能力主要涉及的是决策能力、执行与监督能力,据此,本文从决策及执行与监督两方面阐释些许建构“借力”机制的建议。 (一)协商式决策 协商式决策即将协商民主理论应用于决策过程,以期通过公共协商的过程提高决策质量,使决策能更好地切中相关的公共问题——因为经由有效的协商民主活动形成的公民意见能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大众对政府的期望,也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当前的利益格局和主流社会价值。故而决策充分考虑协商形成的公民意见,不仅能尽量做到顺乎民意、合乎民心,也能为决策的实施创造极大的便利,也就是说,协商式决策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领导干部决策能力的不足。 这种协商式决策强调的是决策主体之间的对话与论辩,即彼此之间开展基于自由、平等以及理性的说理和解释。这里的说理和解释并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无休止的争论,而是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跨度下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公共决策。所以,协商式决策也赋予了领导干部及其所在的公共部门以作出最终决定的权力,以便领导干部及其所在的公共部门能恰当地节约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把握决策全局。然而,正因为这种最终决定权的存在,实践中的协商式决策才产生了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我们常耳闻目睹甚至经历的各种听证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