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干部选用如何消除尊重民意与“不唯票”的纠结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子晚 日期:2011-06-07 16:32:01
在预先公布拟选拔职位人选的标准和条件的基础上,采取领导干部署名推荐、会议民主推荐、“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推荐等方式进行差额推荐。在领导干部大会和党委全委会议上进行两轮遴选,按照不低于1∶2的比例差额确定提名人选。二是差额考察。全面推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对综合评价和考察对象基本条件实行百分制积分量化,甄别考察对象优劣。综合评价主要包括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延伸考察等,考察对象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工作经历、基层实践经验、近3年的年度考核和奖惩情况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衡量比较考察对象的能力素质、群众基础和个性特征。考察中要做到“六结合”:坚持明暗结合、内外结合、干群结合、表里结合、统分结合、远近结合。三是差额酝酿。要把握酝酿基本要求和操作程序。考察结束后,组织部征求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相关领导以及纪检、计生、审计、信访等部门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意见。召开由党委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等参加的会议,就干部任用建议进行集中酝酿,对各方意见一致的人选进行好中选优,按照拟任职务差额确定建议人选。四是差额票决。召开党委常委会,由组织部分别介绍同一职位差额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任职理由等情况,经常委会充分讨论、书记末位表态发言后,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当场公布票决结果,以同意票超过应到会常委半数为通过。讨论决定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不研究、三不表决”,即临时动议、到会常委不足2/3、材料准备不齐全、反映问题尚未核实清楚的不研究,对讨论中分歧比较大、现场提出重大问题、方案中相关人选审议均未通过的暂不表决。差额选拔本质是竞争选择和比较择优。差额选拔干部制度,在领导班子换届中已普遍实行,下一步改革是要把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普遍运用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同时探索实行差额票决。要实行党委、政府工作部门正职和下一级党政正职任用党委全委会票决制,尽快实行干部任用差额票决制,差额人选由党委常委会集体讨论,提交党委全委会无记名差额票决。要认真研究解决差额选拔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差额人选怎么产生,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视野;表决的程序如规则怎么设计,保证公平公正;没选上的干部怎么做好工作等,构建“好中选好,优中择优”的竞争机制。

  交流制。一是加大基层与机关的干部交流力度。“十二五”前建立比较完善的来自基层一线党政干部培养选拔链。注重从乡镇(街道)的优秀领导干部中选拔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具有3年以上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等领导工作经历的,要保持半数以上。注重从县乡两级党政机关选调优秀干部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工作,继续选拔优秀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到省、市(州)直机关任职。省、市(州)机关工作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应达到50%以上,省直机关处级领导干部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应达到2/3以上。今后,省、市(州)直机关录用公务员,除少数特殊岗位外,均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每两年从省、市(州)直机关集中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市、区)、乡镇(街道)挂(任)职。对省、市(州)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分批安排到基层工作两年以上。二是加大重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