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社会的宏观理论与运行机制
有效整合、充分表达,但在当前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公民转性的关键发展时期,我国社会群众利益趋向多元化,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既存在根本的一致性,也确实存在着现实的冲突。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众利益诉求的“碎化”特征明显,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的多种细微诉求使得政党利益整合难度加大,党仅靠自身整合功能的发挥实际上既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利益,又难以充分表达各种利益。一方面,政党是社会的工具,仅仅当社会需要政党,政党能够为社会服务时,政党才能够生存,也就是说政党只有发挥好自身社会功能才能赢得支持;另一方面,政党是公民利益组织化表达主渠道,却不是唯一渠道,政党组织相对于庞大的社会体系而言,其社会功能尽管可以不断拓展,但毕竟有限,不可能完全代替社会民众组织的全部职能。这表明,政党既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来拓展自己的社会职能,又不能无视社会运作过程中民众自主创造的组织化新形式。
(三)党的社会功能拓展必须有效依靠社会组织 顺应公民社会组织化发展趋势,理性认识党的社会利益整合的不充分性,就较为容易寻找到党领导社会的新的宏观逻辑——党应着力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鼓励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社会组织的利益表达职能与党的利益整合功能的有效对接,促进社会组织社会治理职能与党的社会功能有机联动,从而优化党领导社会的政治生态。具体而言,党促进公民社会组织化的价值意义体现在:其一,开辟了党领导社会的全新途径,党联系群众有了强力组织依托;其二,丰富了党执政的外围组织资源,社会组织作为党潜在的外围组织,是一笔开发潜力较大的组织领导资源;其三,契合了党的宏观掌舵、战略决策的领导规律要求,党可以从琐碎的社会管理具体事务中“抽身”,集中精力抓好领导社会的宏观工作;其四,理顺了党与社会民众的“授权”关系,党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实质上是“还权于社会”,是社会民众收回对公权力和党执政的监督权的过程。 三、构建党领导社会组织的科学机制:把宏观理论转化为运行机制 把社会组织的发展作为党领导社会的组织载体,是顺应公民社会组织化发展要求和党领导社会宏观理论的客观需要,有效利用社会组织载体对于把党领导社会的宏观理论落到实处大有裨益。但具体而言,必须着力构建党领导社会组织的科学机制,运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规范化领导。 (一)建立培育机制是党领导社会组织的前提 建立培育机制,缩短社会组织的成长周期,是保障党领导社会的基本前提。如何培育呢?正如剑桥大学刘瑜所言:“发达的公民团体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政治自由、政策导向、一定经济水平、长期公民意识教育的结果。一句话,美好的人性源于美好的制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社会自组织化+社会他组织化”有效结合的模式进行培育。就社会自组织化而言,由公民社会组织化的自主性特征决定,党培育社会组织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公民意识和主体文化的培育上,可以借助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和舆论工作传统来培育民众的主体性精神。就社会他组织化而言,一方面,党应着力建立对社会组织的扶持与帮扶机制,通过初期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专业化人才输送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另一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