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党领导社会的宏观理论与运行机制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寇政文 日期:2011-06-07 16:29:35
正建立,原来把党领导社会的目标定位在党外维稳层面的认识仍然广泛存在。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党领导社会活动方式的宏观机理主要包括:就领导方式而言,党领导社会非行政领导而是协商领导,党领导社会不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控制方式,而是要求党通过与社会群众的人性化协商方式开展有效领导工作;就领导内容而言,党领导社会非“大包大揽”而是“各司其职”,党领导社会不仅要发挥党的社会功能,而且要激发社会自身自治、自律能力,主要是党不再去管自己不该管也管不好的社会事务,而转入督促和引导社会自身组织发挥应有社会职能独立自主解决“分内之事”;就领导体制而言,非单向度领导而是双向互动型领导,党领导社会要理顺“授权”关系,把党对社会的领导权与社会对党的监督权有机结合;就领导机制而言,其实质是非党内制度建设而是社会自运行机制构建,党领导社会既要把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相结合,又要明确党内制度建设与党领导社会制度建设的差异,还要着力构建党领导社会的有效自运行机制;就领导目标而言,其实质是非党外维稳而是党要寓领导于服务社会之中,充分认识到党的政治目标与社会民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力争在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获取社会发展的力量支持和动力源泉。

  二、尊重社会组织化规律,明晰党领导社会的组织载体

  党领导社会作为一种领导活动,其领导目标是要实现党的根本宗旨与社会群众的自治有机契合,必须把自身的领导规律与社会运作规律相耦合。换句话说,就是党的领导工作开展应该以尊重社会运作规律为基本前提,深刻把握党对社会领导的特殊规律性。由于现代社会说到底是公民社会,因而遵循社会运作规律实质上就是遵循公民社会的内在运作机理。

  (一)公民社会组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市场经济运行是以对个体合法权益充分肯定作为逻辑起点的,而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驱动机制。市场经济的诞生和发展,唤起了公民权利意识与参与意识的新觉醒,这种觉醒表现出来就是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向社会提出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然而,现代庞大的社会体系中公民个体声音毕竟有限,与庞大的国家机器和市场主体相较而言,自身的影响力自然微弱。怎么办呢?是不是把有着共同利益的社会民众组织起来更有效?实践中,一些社会民众组织在维护组织成员利益方面效果显著,这就开启了社会民众组织化维权的新时期。其实,各种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即使政党也正是社会民众组织化的产物之一。道理很简单,当人们自觉身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和个体力量相对弱势时,就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从原始人的族群部落生活到当代社会组织的发展都是如此。现在人们对“公民社会”概念运用中就蕴含了“组织化”的趋向。人们常常抱怨我国公民社会发展滞后,其指向的正是公民组织化程度不高,表现在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和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两大方面。当然,随着社会组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民社会组织不限于维权,但从维权的视角切入,我们不难认识到公民社会组织化发展的必然趋向。

  (二)社会利益整合任务繁重倒逼党的社会功能拓展

  从理论上而言,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理应通过政党的整合功能对社会各种利益都进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