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9月下期

西方贫困治理的理念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范会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范会芳 日期:2020-11-03 09:32:17

   【摘  要】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贫困治理理念发生了几次重大变迁,主要包括管理主义的贫困治理理念、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贫困治理理念、权利至上的贫困治理理念以及赋能为主的贫困治理理念。在我国的贫困治理实践中,要摒弃管理主义及污名化的贫困治理方式,坚持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扶贫治理理念,重视公民权利及可行性能力的建设。

  【关 键 词】西方;贫困治理;理念变迁;污名化;公民权利;公平;效率
  【作者简介】范会芳(1976— ),女,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基层社会治理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农民的生活世界研究”(项目编号:19YJA840001)

  【中图分类号】C933;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18-0100-03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贫困问题从古至今也一直困扰着西方各国的发展,而贫困治理也由此成为西方各国政府治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的贫困治理呈现出多元共存甚至是迥然不同的价值立场,不同的贫困治理理念直接影响到西方各国反贫困政策的实践走向。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贫困治理走向即将发生重大转折的节点上,回顾和反思近代以来西方国家贫困治理的理念,对于我国调整贫困治理的重点以及制定现阶段反贫困政策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一、管理主义的贫困治理理念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1485—1603)正好处于英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的小农经济破产,大批的农民背井离乡,走上外出流浪之路。此外,城市中工业发展的不稳定也造成了许多失业问题。据统计,在16世纪初期,英国的贫困人口约占全体总人口的近半数之多,流民遍布社会的每个角落。英国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对于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农民的贫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佃农被那些贪食无厌者从土地上撵走,有些人在欺诈和暴力下被剥夺了一切,这些不幸的人被迫离开家园,却找不到安身之处。”[1]在托马斯•莫尔看来,贫困问题与流民问题、盗窃问题互为因果。一方面,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而被迫四处流浪;另一方面,流浪和失业又加深了农民的贫困。流民问题不仅影响到社会的治安和稳定,同时,大量的流动人口也造成了传染病的广泛传播。为了维护都铎王朝的统治,都铎政府于1495年和1503年颁布并修订了《反对流浪和乞丐法令》,旨在制裁流民、乞丐和社会懒散人员。法令明确规定穷人不能四处流浪,一旦发现将强制其重返家乡。此外,德意志、意大利、法国也先后颁布法律,对流浪乞讨者行乞的条件、范围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上述法令虽然颁布的时间先后有别,内容上也略有区别,但都体现出政府济贫理念背后管理主义至上的特征。之后,英国的《济贫法》虽多次修改,但其隐含的管理主义的贫困治理理念却始终没有改变。比如,1530年的一份王室公告显示,对于连续三年以上居住在百户区内有劳动能力的乞讨者,一旦被抓到就要对其扒光衣服,进行严厉的鞭打并被遣返回家乡。1572年颁布的一项法案规定,年满15周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乞丐一旦被捕,将遭受牢狱之灾及其他酷刑的折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