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9月下期
基层治理中的政策“短命”现象及其治理路径/丁秋玲 张劲松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丁秋玲 张劲松
日期:2020-11-03 09:15:09
【摘 要】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公共政策的“短命”现象并不鲜见,并且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诸环节都存在。从政策科学的角度看,“短命”的政策往往同政策的议题、制定、调整以及工具选择密切相关。其中,政策指向、民主协商、程序执行以及基层特殊的环境等要件是决定政策生命力的关键。有效克服政策“短命”现象,应注意改变“替民做主”的政策惯性,政策过程须同基层民众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创新政策工具等。
【关 键 词】基层治理;政策“短命”;政策包装;政策执行力;政治生态
【作者简介】丁秋玲(1978— ),女,湖北工程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张劲松(1967— ),男,南京审计大学国审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项目编号:18JF079);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乡村环境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7ZD075)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18-0047-05
公共政策本质上是政治系统运用公共权力对整个社会价值做出的权威性分配,具有鲜明的公共利益属性和规范强制性。只要一项政策制定并进入实施环节,就会在实施范围内对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产生普遍约束力。通常情况下,一项稳定、连续的政策往往历经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并能有效地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满足公众的利益诉求。但现实中,政策领域的政策“短命”、朝令夕改现象频发,不仅损害了公众利益和政府公信力,削弱了政策的权威性和政策治理效果,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等政策资源的损耗。立足于基层治理的实际,深入研究基层“短命”政策的有关问题,对基层决策真正步入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轨道,以及提升基层治理实效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政策“短命”的研究视角
从既有的文献来看,政策“短命”是理论界的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主要从政策科学、政策执行主体、制度与生活等视角对政策“短命”问题的内涵、原因和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公共政策周期理论认为,一项具体政策的正常运行,即从产生顺利走向终结,就意味着实现了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周期,这对于加快公共政策的更新与发展、优化公共政策运行系统和提升公共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短命”政策在被颁布后不久、甚至未进入执行阶段或尚未被充分执行的情况下就被终止,无疑没有完成全部政策周期,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基层资源有限,一项政策从最初制定到出台,再到执行,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公共资源和时间资源,政策成本是很高的,如果提前终止政策,就会造成基层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产生大量的政策沉淀成本,最终损害的是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不利于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当前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预防政策“短命”,增强其生命力和效应,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命题。本文试图以公共政策生命周期为角度,重点考察基层政府政策过程中的政策议题、政策制定、政策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