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8月下期
公权力运行回归本然的对策研究/杨志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志清
日期:2020-10-07 21:29:37
【摘 要】公权力配置不合理、权力监督不到位、考核评价不科学和干部队伍素质不够高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公权力运行发生偏差,出现公权力被“私有化”“滥用化”“闲置化”等现象。要加快推进公权力运行的法治基础建设,加大对公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力度,完善对干部行使公权力的科学考评体系,加强对干部正确行使公权力的教育管理,推动公权力运行回归本然,确保公权力始终姓“公”,核心为“民”。
【关 键 词】干部;公权力;运行;权力配置;权力监管;考核评价;教育
【作者简介】杨志清(1970— ),女,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16-0094-03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这个总目标要求,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基本制度;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使权力运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始终服从、服务和保障人民权益,始终以实现人民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国家公权的主人和所有者。在具体实践中,公权力不可能由全体公民直接共同行使,只能委托其代表来行使。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执掌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权力,并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代表广大民众行使。正常来讲,干部在代表人民行使公权时,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以服务人民为当然责任和根本宗旨,积极回应和解决人民对公共利益的诉求,将公权力运行的范围控制限定在公共利益所涉及的范围内。但现实并非如此,公权力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被“私有化”“滥用化”“闲置化”的现象。
一是公权“私有化”,即公权被用来谋取私利,公权力运行背离服务人民公共利益的价值目标,出现“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个人利益法定化”。如有的部门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调动、评先评优等工作开展中,拉帮结派,搞小圈子,“老乡圈”“校友圈”“战友圈”,形成“圈子”利益共同体,导致不找关系就办不成事,搞坏了风气;有的领导干部打着“学术交流”“项目考察”的名义,高频次公款出国,名义上是工作,实际是去散心、旅游;有的干部则赤裸裸地搞权力寻租,把公权当成获取个人利益的资本和工具,进行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任由个人私欲膨胀。
二是公权“滥用化”,即对公权缺乏敬畏之心、戒惧之意,无视法规和程序,随心所欲、不加节制、突破公权力的范围和边界行使公权。如有的干部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奉行官大一级压死人,我行我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官僚主义严重;有的干部凌驾于组织之上,建立“独立王国”,用干部、做决策不按规定执行 |